春风化雨润三衢——衢州文化大发展综述

来源:浙江在线
2012-04-17 15:24:08

    南孔圣地,围棋仙地……悠悠历史长河,孕育了衢州灿烂丰富的文化。如今的三衢儿女,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积极谋求向文化强市跨越,探索一条坚持正确方向、体现时代要求、展示衢风儒韵的文化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将发展文化作为建设“两地三城”、加快“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迎来了战略机遇期,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文化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把文化产业项目像工业项目一样来抓,文化强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比翼齐飞格局正在形成。

    改革打开新局面

    政府部门回归本位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各文化单位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在宏观体制改革上,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为契机,新建了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成立了市文物局,市文化馆增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由在市博物馆挂牌调整为与市博物馆合署办公,并核定了人员编制。在微观机制改革上,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完善了内部岗位管理机制;衢州日报社实行全员聘任制,成立报刊发行公司,推行党报发行机制改革;衢州广电总台推行频道中心制。

    甩开包袱轻装向前。在良好的文化体制机制保障下,各文化单位的活力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亮点工作。

    市博物馆、婺剧团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衢州晚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称号,是全国新闻界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新闻单位。

    舞台与草台并进

    建设文化载体,打造衢字品牌

    “发展文化要注重特色,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品牌,凸显地方文化个性,增强文化感召力和渗透力。”正在衢州大地深入开展的文化强市建设,如春风化雨,一幅生机盎然、特色鲜明的绚丽画卷正渐次展开。

    近年来,我市挖掘出一大批文化遗产,现有370处各级文保单位、7926个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和625个非遗名录,衢州由文化遗产小市变为文化遗产大市。西安高腔、南宗祭孔、烂柯山的传说等8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县(市、区)也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江南毛氏文化、龙文化、古道文化、奇石文化、柚石文化、江源文化、根雕文化、商帮文化、姑蔑文化等,构筑成了区域特色文化特色和亮点。

    对外文化交流亮出“衢”字品牌。在我市每年举办祭孔大典的契机下,分批次邀请全世界300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的相关负责人来衢。2009年,泰国岱密中学孔子课堂的赵昆通猜在衢州访问了4天,回去后写出《赵昆通猜在衢州》一书,并翻译成了中泰文版本。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来衢后,也在当地一本权威学术著作中专门提到了衢州孔庙。他们的到来,既加强了我市与各地的文化交流,也让儒家文化得到了传承。

    与此同时,建起中国第一个“围棋文化陈列馆”,连续举办全国顶尖的“烂柯杯”中国围棋冠军赛。

    文化繁荣的源头活水在创作,在精品力作。市婺剧团创作的《大战红孩儿》、《貂蝉与吕布》等剧目应邀出访新加坡演出。衢州地区首个全国重点对台交流项目“中国江山清漾毛氏文化暨国学大师毛子水学术研讨会”,被国台办列为全国重点对台交流项目。“中华老字号”品牌邵永丰成正食品厂首家台湾分店挂牌开业,省级非遗名录“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登陆台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