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特色村镇“特”起来 以产业带动旅游促收入

作者:吴丽萍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2012-04-27 07:25:00

广西新闻网记者 吴丽萍 通讯员 宁国用 邓蕾雅 莫 萍

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我区很多较为成熟的景区特色大同小异,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因此要深入挖掘各地特色,打造新的旅游热点。”

“十二五”期间,广西要打造一批特色名镇名村,这是广西发展村镇旅游的一个契机。记者了解到,在去年原有34个特色名镇名村的基础上,今年又将新增16个,“打造特色村镇,开发旅游热点”成为我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大主题。

据悉,除了现在发展较为成熟的一批特色村镇外,还有很多散落在各地,尚待挖掘。一些地方的古村镇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居民保护意识低,破坏性大,加上资金不到位,开发的难度也在加大。如何突破特色村镇发展的难题?在创新发展上有什么样的思路?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及业内人士。

“特色村镇”促进农民收入

本来默默无闻,戴上“特色村镇”的帽子后,便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很多地方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一些地方利用“特色”二字,大兴优势产业,挖掘旅游资源,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人气,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热点。

记者从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2011年广西先期启动了34个特色名镇名村的建设,其中包括北海涠洲镇、大新硕龙镇、阳朔兴坪镇、昭平黄姚镇、灵山佛子镇大芦村、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田村等。

记者在走访黄姚镇时了解到,古镇没有开发前,农民大都靠耕田种地,打造特色文化名镇后,迅速拉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2010年,黄姚古镇景区接待游客26.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93万元。旅游业火了后,黄姚大力打造饮食文化,包括黄姚豆豉、辣椒酱、黄精酒、话梅等在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已享誉全国,农民的腰包也一天天鼓了起来。一位继承祖传酿酒技艺的居民说,现在已不耕田了,专门在镇上卖酒,每天到黄姚的游客不少,碰上游人多的时候,一天的收入就好几百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灵山县大芦村又被誉为“广西楹联第一村”,村内由9个建筑群组成,始建于明、清两个朝代,记者曾在去年的荔枝上市时节到过大芦村,也深刻感受到了“特色”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好处。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引导下,大芦村大力发展荔枝、西瓜、龙眼、椪柑等,其中三月红、香荔等荔枝品种和椪柑,以早市、质优名声远播,外省市的客商每年均提前来预订。在去年的灵山县荔枝节上,不少荔农便带着自家的产品和前来的客商洽谈,并签下满意的订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