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来的奶粉开箱一看,竟然是满箱“爆罐”的惨痛景象。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南京海关的一位“80后”关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手把手来教“海淘妈妈”维权。昨天,记者采访了这位被大伙称为“奶粉君”的小伙子刘捷。
“奶粉君”揭秘入关检查流程
近日,@大捷Mars一篇名为《谁动了我的奶粉》的微博洋洋洒洒5000多字,图文并茂超详细的讲解更使得该微博迅速走红,这份被称为“海淘妈妈必看的超详细教程”自刘捷5月23日发博至今,已有1600多次的转发量。
经历了飞机、海上船舶、火车、汽车等多重运输方式的转换,漫长的旅途对奶粉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很多奶粉由于没有经受得住考验,于是在途中“挂彩”,严重的甚至“爆体而亡”。
据他介绍一箱奶粉入境,首先要过的是进出口检验检疫(就是俗称的商检),商检要经过消毒和检测两个步骤,对邮件包裹进行消毒一般是针对其外包装,当然商检也会要求邮局开拆包裹进行检查,比如说有没有携带一些违禁品什么的。
商检在特定情况下,会对大家入境的奶粉开罐抽检。不过大多情况下,如果寄来的奶粉数量不多,商检是不会送检的,即使开拆送检也是一定要通知收件人的,至于这个多和少的界定,那就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控制了。过完商检这道关下面就是海关,海关规定,寄进来的奶粉得是合理自用的,就是说,只能寄给自己家的娃自己吃的,不能是寄进来二次销售牟利。
一次海淘多少奶粉好?一箱为宜
不少人都害怕奶粉买多了,要被征收很多的税,那么到底一次买多少奶粉为好?其实,对于合理自用的奶粉,海关还是相对人性化管理的,按一个宝宝5-10天吃完一罐900克奶粉计算,一箱差不多是宝宝一至两个月的口粮,建议大家一次寄一箱,这样办理海关手续会比较方便。
如果特殊原因寄多了,那就得提供材料向海关证明这些奶粉不是用来放到市场上卖的,确确实实是自己家娃吃的,比如说提供宝宝出生证明,证明家里是双胞胎啊,或是其它原因。
其次讲讲海关对于奶粉征税的规定,对寄进来的奶粉征税是以重量为标准的,正常是每公斤征20块钱人民币,这个税额倒是小于运费,以现在外面超市一罐洋奶粉300元以上的价格来算,约占售价的5%,数额不算高,只是多个交税和办手续的程序总是一件麻烦的事。
哪种包装比较“结实”?金属罐或塑料袋装的
“奶粉君”的这篇微博真是说到了众多“海淘妈妈”的心坎里。网友“如意妈”告诉记者,自己也曾海淘过奶粉,虽说“奶粉君”说的“爆体而亡”的惨烈没有经历过,但漏粉的“轻伤奶粉”自己却碰到过不少回,因为担心跟卖家沟通太麻烦,而且邮费折腾来折腾去也不便宜,每次都只能自认倒霉。
“奶粉君”提醒海淘奶粉最好购买金属罐包装或是软质塑料袋封装的奶粉,因为这两种奶粉在运输中比较不易发生破损。不仅如此,选择一个可靠的卖家同样很重要,在购买时一定要督促卖家做好奶粉在运输途中的保护工作。
奶粉破损找谁维权?要学会看清单
如果收到的奶粉出现破损,“海淘妈妈”又该如何维权呢?“奶粉君”首先教你学会看清单。看看随邮件一起送到的,有没有一张CN24通知单,也就是邮局开具的“邮件破损记录单”。这份记录单的作用在于,说明这个邮件在入境时就发现了有内件损坏,在邮局工作人员(代理人)与海关工作人员(监管人)的共同见证下,对邮件内件破损情况作出记录,并且由邮局工作人员与海关工作人员签字证明。
如果妈妈们查找发现有这样一份记录单,那么就说明内装奶粉在进入中国前就发生了损坏,那么妈妈们即可凭借这份通知单,向卖家进行索赔,再由卖家负责向境外邮件承运人要求赔偿。所以妈妈们一定要事先沟通,让卖家要负起对奶粉进行充分保护加固的工作。
如果没有发现“邮件破损记录单”,却发现了商检清单或是海关的查验通知单,那就说明这个邮件在境内被邮局打开和封好时还是完好的,因为如果内件物品有损坏,邮局作为开拆人,必然是看到的,就必须当场开具“邮件破损记录单”。这时候就能百分百确定,邮件是在国内的二次运输途中造成损坏,妈妈们可要求境内邮局进行赔偿。如果上面提及的那些单子都没有,包裹的外观上也没有二次加封检验检疫或是海关的胶带,那么就说明这个邮件没有被检验检疫或是海关抽查,就直接发到了收件人手中,责任等同上一条,妈妈们可以要求境内邮局进行赔偿。
“奶粉君”是个在海关工作的80后
“奶粉君”火了,可让记者意外的是,如此“婆婆妈妈”的帖子竟然出自一个还没有结婚的小伙子之手。在南京海关驻邮局办事处,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刘捷。大学毕业后考进海关,刘捷在进出境邮件监管岗位上工作了5年,每天要监管大量各式各样的进出境物品。平时工作中,那些“海淘妈妈”收到破损奶粉后不知如何维权的无助神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热心的刘捷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总要耐心地了解清楚后再详细地解释。
生活中,刘捷算得上一个文艺青年,业余时间喜欢摄影,喜欢到处寻觅美食,还喜欢玩微博。而这篇微博就是他和同事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制作出来的,“没想到引发的反响不小。”刘捷谦虚地表示,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通讯员 陈银健 董彦 记者 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