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稳增长计划陆续出炉 地方四万亿投资引担忧

作者:胡嘉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2-08-17 11:36:00

地方“四万亿”有多少眷顾民企?

专家称:若理性导航将是巨大的建设力量;若仍由GDP崇拜导航就可能潜伏巨大风险

作者:■本报记者胡嘉莉万润龙尚启庄庄道秋孙永剑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如何稳增长促就业,并提高财政收入,成为当前各地方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随着各地为刺激经济而陆续祭出基建投资的“杀手锏”,一时间,“地方版四万亿”的说法喧嚣尘上。自6月以来,陕西、广东、浙江、江苏、贵州和湖南等地的“稳增长计划”陆续出炉。然而,有专家指出,盲目增加投资好比使用强心针,在短暂的兴奋后,会让经济陷入更深危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日前对记者表示,虽然人们为地方的投资冲动感到担忧,但只要工业化尤其是城镇化在中国整体上还没有“完工”,投资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将扮演主角。但必须认识到,地方的投资具有两面性。若理性导航,其将是巨大的建设力量;若仍由GDP崇拜导航,其就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的巨大风险和潜伏危机。

专家的观点毕竟是以理论层面为主,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地方投资去向如何?是否用在刀刃上了?有没有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民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否有望乘这股东风而得到缓解?为探求以上问题的答案,本报记者在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访。

深圳:中小企业难沐投资甘露

7月以来,广东省提出了19条稳增长的举措,其中包括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要把全力扭转投资持续下滑作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4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38.7%,资金到位1553亿元,仅为年度计划的38.8%。然而,据本报记者采访了解,作为最具活力且最需得到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此时却得不到输血。

深圳一市场分析人士称,今年的最后一个关键时刻即三季度是关键,如果新出台的政策全部到位,深圳中小民营企业撑过年底这个难关,或许日子就比较好过一些。事实上,放贷难、贷款更难,已成为当下银行业的一个怪圈。比如像腾讯等一些上市公司,他们并“不差钱”,银行却追着贷款给他们。而我们的中小民企90%却处于融资难的境地。政策不能及时对症下药,是令无数中小企业生存艰辛甚至倒闭的最主要因素。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也有金融界的资深人士证实了这一点。如今各大银行坏账不断增加,银行冒险贷款给随时都有可能死掉的中小企业的风险系数大,而贷款给大企业相对来讲风险就可以控制。一位信贷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对国有企业发放的贷款一时收不回来,人们会将其看成正常的风险情况,甚至还有人会认为“肉烂在锅里”,但对于小企业则不同,一旦发生风险就会有人质疑“是否有猫腻”,这对于本来就是高风险业务的中小企业贷款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压力。据了解,在深圳正处迷茫和艰难中依然坚持的不少中小企业等待的是自生自灭。像腾讯和比亚迪之类的优秀民营企业毕竟是奇迹,少之又少。

一位深圳银行业人士指出,尽管深圳没有出现大量企业迁转倒闭现象,但是深圳整体经济放缓的迹象还是出现了。眼下技术和品牌是深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中小企业仍需在这两方面继续努力,在市场洗礼中学会成长。一些中小企业主们均表示,有房产才好贷款,否则对于他们这些小企业来说,极难从正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银行的大门对他们而言是不存在的。

深圳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何唯平则表示,得资本者得天下,谁能在新一轮的资本竞争中胜出,谁就将获得最终的成功,也才能在转型中紧抓机遇。深圳企业家接受新事物新模式是最快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小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挑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就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方式和规模,借助资本的力量来更上一层楼。

据了解,深圳中小企业作为特区经济的重要基础,一直是最为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经济体。多年来,中小企业在深圳快速崛起,以其数量多、转型快、机制灵活以及创新力强等特点,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记者从深圳市工商联获悉,深圳有近38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9%以上,贡献了65%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就业。但目前仅有不到10000家中小企业享受到了银行贷款服务。这些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中小企业,普遍经历了市场考验,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生存能力和抗拒风险的能力均较强,且深圳的产业结构主要以服务业、第三产业和新兴科技为主,即使是制造业也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这使得深圳中小企业在本轮调控还没有出现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现象。

深圳银监局负责人曾表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身就有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随时生、随时死”的现状使得银行要了解企业和行业成本较高,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常常处于“未满足”状态。此外,风险较高也是很多银行不愿涉足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和真实性常常有缺陷,抗风险能力也较弱,而中小企业实力不足又常导致担保困难,这使得不少处于创业期的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一位业界人士表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社会各界关注度极高,大家都嚷嚷着狼来了,其实是雷声大雨点小。如今,狼真的来了。深圳一家厂10条生产线只开3条线在工作。现在多数工厂都接不到足够的订单,产能连一半都达不到。日子难过,可以想象。

面对一直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深圳一直在积极寻求对策。银监部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提倡银行的社会责任,从监管上积极进行引导。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正积极努力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并出台一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而近日深圳的前海新开发区的多个项目集中开工,金融各类基金规模超2000亿的输血,是否能带给深圳中小民企们一点曙光?我们拭目以待。

浙江:中小民企并不偏废

浙江省是中小民企扎堆的省份之一,该省的许多城市在推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的同时,对于中小民企并不偏废。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要改善浙江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大车拉小车,由大型企业带动小微企业群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落实各项帮扶企业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税费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负负担。同时,还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去年以来,受到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影响,外向度很高的浙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困难。浙江省人大的调研结果表明,今年前5个月,浙江工业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利润分别下降23.8%、18.3%和14.3%。但生产经营的综合成本却继续提高,浙江企业今年前5个月利息支出425亿元,增长36.6%,相当于同期企业利润的43.9%;用工成本上升15%左右;同时,综合税费负担总体较高。此外,企业订单出现减少。今年上半年,浙江外贸出口增速同比回落17.1%,42.9%的企业反映二季度订单同比减少,比一季度下降3.1%。另据对5000家企业的用工监测数据显示,小微企业从业人员今年6月出现了自今年2月以来的首次净减少,单月降幅达0.66%,相当于减少1.28万人。

据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李岩益介绍,民营经济投资已成为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12年一季度全省民营经济投资1846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达63.9%。浙江省民营经济投资转型取得新突破,投资不断向基础设施、市政公用、社会事业等领域拓展。浙江省政府将支持浙商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海洋工程、船舶建造、物流仓储、海洋运输企业的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投入海洋经济领域。李岩益披露,今年浙江全省将安排海洋经济投资1800亿元。

浙江各地也推出扶持政策。今年3月,温州启动金融综合改革,开启了完善金融体系的大幕;7月,宁波在地方财政收入下滑情况下推行结构性减税,小微企业超出国家规定应纳税的地方税收贡献,可部分或全部奖励给企业用于转型升级。温州市市域铁路项目正计划引入民间资本共同建设,民间资本将逐步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

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开启了海洋经济发展新篇章,浙江银监局适时制定《浙江“十二五”银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综合运用银团贷款等产品,满足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

针对浙江企业小而多,不适合传统银团贷款业务的情况,各银行机构以“块状经济”规模优势为突破口,创新银团贷款业务模式,选择产业龙头企业为银团对象,以点带面,以大带小,推动产业发展。如建行牵头6亿银团贷款支持永康五金产业龙头企业铁牛集团;国开行与中国银行共同组建电器业民营巨头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3.5亿元流动资金银团贷款项目,为其转向新能源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众多小企业,实现整条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面对宏观经济不景气、信贷规模趋紧的现状,各银行机构转变思路,充分发掘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市场,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国银行嘉兴市分行牵头本地嘉善农合行,与当地中小企业先后签订5个流动资金银团贷款项目,缓解经营中资金周转问题。中行浙江分行牵头完成浙江省内首笔民营企业海外工程总包出口买方信贷项目――浙江人民电器越南安庆电站项目,有力地支持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此外,巨石、盾安、开元旅业、大东吴等一批优秀民营中小企业获得流动资金银团贷款约11.5亿元,行业遍及装备制造、酒店旅游、食品加工等各类实体经济,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银行与民营担保公司的合作方面,按照浙江省融资性担保行业的五年规划,浙江计划到2016年末,把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总数从目前的676家精简到400家左右,每个区县市重点培养1至2家本地龙头企业。到2014年底,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年平均担保放大倍数要达到4倍以上,期末达到6倍以上。

江苏:力挺重大项目

日前,江苏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推进重大项目加快转型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以苏政发﹝2012﹞93号文下发。

据了解,为保持当前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的良好态势,及时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预调微调取向,进一步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重大项目对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的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由江苏省发改委起草了《意见》,并在今年6月20日,经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

今年初,江苏省确定220个重大项目,其中实施项目200个,总投资20857亿元,项目平均单体投资规模为104.3亿元,比上年提高22.7%,涵盖重大基础设施80个、重大产业项目100个、重大民生工程20个。截止上半年,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水平。这其中,一批重大项目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意见》按照“突出转型导向、强化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能”的原则,共有10条,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投资进度,确保完成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项目实施推进力度,按序时进度要求如期建成一批项目、抓紧开工一批项目、及时上报一批项目、论证储备一批项目;二是重抓薄弱环节,切实加强要素保障。在用地指标安排上,对省确定的200个重大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给予优先保障,其中单体产业项目用地根据年度投资计划安排,区分轻重缓急,按照突出重点、节约集约的原则由省国土资源部门重点保障,分期分批安排。在项目融资方面深化和创新银企合作长效机制,继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融资对接活动,梳理推出一批民间投资可以参与的重大项目;三是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强化推进合力。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集中推进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提升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