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晒节日账单引热议 北京白领4天随礼2000元

作者:冯戎 何佳子 冯华 来源:山西晚报
2012-10-09 14:02:00

中秋国庆的8天长假,让旅游、探亲、婚庆等市场也随之迎来消费高峰。但过法不同,人们在节日中的支出也不大一样。

近日,不少网友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节日账单,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有的网友说自己两三个月工资就这么花没了。记者对周围市民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旅行游玩、探亲访友、结婚上礼、购物消费等花销在账单中占了很大比例。

账单一:上海5日游花了3500元

两节期间,市民小赵和朋友一起去上海旅游了5天。担心国庆假期的票比较难买,小赵提前一个月就在网上订购了往返的机票,并计划好行程,团购了酒店。“往返机票一共花了1260元,团购的标准间一天150多元,比原价便宜一半多,和朋友分摊下来,一晚上不到100元。”小赵本来省下钱想多玩儿几个地方,但人多得实在出乎意料,最后只能放弃游览一些景点。

10月2日到4日,小赵和朋友游览了东方明珠塔、外滩、杜莎夫人蜡像馆、上海美术馆等景点,“这些景点门票大约花了450元,吃饭买礼物用了1000多元。”小赵说,他还在南京路买了一双鞋和几件衣服共600多元,算下来一共花了3500元左右。

账单二:回趟老家2000元没了

杜女士在太原工作,父母在朔州,平时很少有时间回家,今年逢长假正好回趟家。杜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期回家6天,共花了约2000元,除了路费,主要是购物、聚会的花费。

9月30日,杜女士开车回朔州,高速路免费,主要花的是油钱。回家后直到10月3日,杜女士基本宅在家里没有出门。“这几天吃住都不用钱,但给爸妈买礼物花了500多元。”杜女士说,她平时就热衷于网购,看到网上不少商城在假期中都打出打折旗号,就淘了些衣服和化妆品,花了约600元。

10月4日开始,杜女士受到同学和亲戚邀请,出去参加了一些聚会。“看亲友总要带些礼品,大约花了300多元,还请了一次客,花了300多元。”杜女士告诉记者,另外来回的油钱花了近300元。

账单三:4天随礼2000元

小贺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北京工作,每年除了过春节以外,一直没有时间回家。

9月29日晚,刚回到家的小贺便收到了自己高中同学小徐的结婚请柬。婚礼在10月1日举行,小贺在记事本上记下:“10月1日,同学小徐婚礼礼金500元。”紧接着第二天小贺又收到了初中同学小李的请柬,婚礼在10月2日举行,小贺又在记事本上记下:“10月2日,同学小李婚礼礼金500元。”

10月2日参加完小李的婚礼后,小贺又接到了闺蜜小申的电话,“我4号结婚,你来给我当伴娘吧!”小申的婚礼结束后,小贺的记事本上又多了一单:“10月4日,同学小申婚礼礼金1000元。”

10月6日,回北京的路上,小贺翻开记事本发现,仅仅婚礼礼金就支出了2000元。“这个假期过得比上班都累,一场接一场的婚礼和应酬,本想着好好陪陪家人、休息一下,谁知道时间全用来参加婚礼了。”小贺无奈地说。

专家:长假易产生非理性消费

十一黄金周的井喷式消费合理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消费现象呢?就此,记者联系了山西大学哲学与社会管理学院的闫钟老师。闫老师告诉记者,总的来讲,消费大致分为炫耀性消费、人情消费、节假日消费和必要的日常消费,“双节期间外出旅游、购物等消费形式属于典型的节假日消费,而假期回家探亲、聚会、结婚礼金都属于人情消费。”

“今年双节长假,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其实是国人盲目无奈的选择。”闫老师对记者说,在西方国家,外出度假旅游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在国内,节假日集中在同一时间,容易产生非理性度假和消费方式。

闫老师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能单纯依靠国家出台法律来调整和规范节假日,“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应当在考虑国内整体节假日设置状况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和设置休假时间。多元化的假日制度的设置将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消费和娱乐选择,也能更好地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