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试机制倒逼食品企业学法守法

来源:京华时报
2012-10-16 08:37:00

考试本身传递出了一个明确信号,企业法人代表必须重视食品安全,必须成为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者和遵守者。

本报特约评论员乔子鲲

食品安全是考相关法律法规考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即使考出满分,如果不付诸实践,一切都白搭。但是,如果连食品安全的禁令规范都不清楚,其生产食品的安全也好不到哪里去。杭州搞食品企业负责人法律考试,其意义即在于此。

从今年5月起至今,杭州的这项考试已经举办40余场,有大大小小近400家企业的1100多人参加。其考试严厉程度空前,要求杭州所有食品企业法人代表和相关负责人都需参加考试,如果两次没通过,企业就将被暂停核发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停产停工。

这项考试之所以引起争议,就在于人们认为这种考试并不必然带来食品安全,更多的只是一种对企业法人代表法规知识的检测。然而,考试未必不会对食品安全起到促进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考试本身要比考试内容更能带来这种促进。因为这种严厉的考试本身传递出了一个明确信号,企业法人代表必须重视食品安全,必须成为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者和遵守者。企业法人代表的这种重视,必然会传导到食品的生产实践上的,尽管这种传导还受多种制约,同时传导的过程会出现重视程度的衰减。

从制度体系来看,食品安全当然不是单靠这一项考试制度去保障的,而是有更多的其它严格制度的配合,比如严格的监管和惩处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讲,有此一项严厉考试,其对食品安全带来的基本上还是“正能量”,对于食品安全来说,多一道关口总比少一道要好。而从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来看,只有各道制度关卡从严把严,才能让企业高悬安全利剑,不敢对食品安全问题麻痹大意。

时下,制度执行力问题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原因在于,再严格严厉的制度,也会有开闸放水者,也会有执行走样者。如是,制度不能一视同仁,其结果就无异于扰企、劳企,异化为权力的牟利。考试需要企业法人代表去应试,需要花费时间、精力乃至考试费用。一视同仁,严格执行,则所花费很是值得。相反,必会怨声载道。

想起光明总裁郭本恒曾公开抱怨:“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然而正是通过频繁抽检和查处,才发现了不少问题奶,光明乳业为此公开致歉。这表明,严格执行制度必然会遭抱怨,却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升食品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食品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又坚决防止权力寻租,确是对百姓负责的态度,也的确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而,在食品安全的制度设计和执行上都严厉一些,公众还是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