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乳品业重振消费者信心要着力抓“五度”

来源:新华网
2012-11-13 16:21:01
分享

当下,谈起食品质量问题经常让人放心不下,甚至时常为一个个食品安全事故揪心。许多媒体从一个个案例出发,从负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解构,一方面固然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但另一方面,由于对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总体成就、食品安全管控体系建设等缺少报道和关注,久而久之,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越来越不足了。以与百姓生活非常密切的乳业为例,近年人们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包括国产奶粉质量问题、洋奶粉大举进入、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缺乏信心、三聚氰胺话题等等,至于中国乳业近年的进步,则很少被人提起。

前不久,作为走基层的一次实践活动,我们来到我国著名的乳品企业――蒙牛集团,在实地采访中,有个问题一直在脑海不断闪现:媒体应该以什么样的出发点,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归宿点,去报道中国食品行业发展、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处理好对个案的曝光和对行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把握?

作为媒体人,做好任何报道,首先应该强调一份责任。这里的责任,当然包含了对消费者的责任,同时也包括了对国家的责任,也包括对行业发展的责任,对企业的责任。责任就要求我们必须真实客观,必须处理好个别与整体的关系,必须考虑媒体报道的客观效果,无论正面报道也好,负面曝光也好,都应该富有建设性,都应该释放出对国家、对行业、对消费者的“正能量”。有人说,自媒体正在搅动传播格局,而自媒体是一种利益选择性传播,多数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传播。有一项调查表明,在互联网上有62%的人以关注负面新闻和信息为主,所以网上舆情的负面信息量更大,传播更广。由于在自媒体中缺少必要的把关人、处罚法律不健全,不负责任的“随地吐痰”现象非常严重,公共媒体就必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鲜明地举起公正、客观、全面的旗帜。

如何才能坚守好媒体人的责任呢?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来到现场,不道听途说,才能真正把握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整体情况、质量水平如何,以及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对标如何,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看我们自己的行业和企业。事实上,来到蒙牛集团这样的企业,在看了这里世界一流的生产流水线,一流的高科技监测水平后,你会增加一份放心感。因为穿着防菌鞋套,穿行在一尘不染封闭而透明的车间外的过道上,你会增强一种信任感:这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是不会放松质量监管、“自毁长城”的。即使在每年数十亿包饮品中,出现极个别问题(国外产品也有出现个别质量问题的),你也不会动摇对整个企业和产品的信心。

采访中,在解剖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案例后,我们也发现“木桶原理”是无处不在的。食品是一条涉及多环节的产业链,从前期的原料,到中期生产加工,再到后期的市场流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是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往往就是出问题的那个环节,决定着一个产品是不合格的。于是,媒体报道中,也许就是包装在运输中压扁了点,也许是流通环节商家的夸大宣传,最后通过报道出来,呈现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都是产品出质量问题了。所以,对于蒙牛等一流的乳品企业来说,如何将产品前端、中端、后端的控制链打通就是个迫切问题了。过去发生的不少问题,比如生产日期被商家修改了,流通中吸管被压坏了,等等,就是在原来企业认为不属于自己管控的质量控制链后端出了问题。这次采访中,我们看到蒙牛已经把质量监控体系从源头的奶源控制,延伸到后端,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民以食为天,未来中国食品行业一定是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重要领域,也必然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且食品也是重要的国家文化符号,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比如日本料理,比如俄罗斯的伏特加酒、韩国的泡菜、法国红酒、德国啤酒等等。所以,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对食品行业加大扶持力度,从立法层面抓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食品品质。在这中间,媒体的责任尤其不能缺位。

我们认为,重振消费者对中国乳品信心,要着力把握好五度,即集中度――因为有了集中度,避免小作坊,才便于采用一流的质量监控设备和体系;透明度――要让消费者和媒体看到中国一流食品企业的现代化生产加工的过程;可信度――通过提高透明度,让人们看到生产加工全过程,就能够增加产品的可信度;传播度――要加强对我国乳品企业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水平,质量控制体系的宣传,给民族企业以良好的舆论环境,让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充满自信;美誉度――要通过以上环节,提高中国食品在国内和国际的美誉度,提升我们国家形象。(田扬)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