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关键词”成为2012年A股蓄能“符号”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2012-12-28 07:27:00
分享

编者按:再过两个交易日,2012年A股就将收官。回首即将过去的2012年,在“稳增长”、“调结构”、“金融改革”、“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等宏观类关键词给投资者深刻的记忆的同时,“IPO新政”、“长线资金入市”、“人民币升值”等中观类关键词给市场带来了直接的影响,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信心……它们也因此成为2012年中国A股的“符号”。本版对2012年A股走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关键词”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关键词之一

稳增长

回顾今年5月份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铁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扩大,稳定外贸政策相继出台等,这些政策措施已经产生效果,一些重要的工业品出现了生产回升,节能家电产品占比从不足20%提高到50%以上。这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和措施对于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系列的稳增长政策带动下,工业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企稳回升态势,以及产业的结构调整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当中,工业经济从三季度的筑底企稳到进入四季度以来的稳步增长,包括企业利润与工业增加值降幅逐渐收窄、钢铁行业PMI的微幅增长,都已经体现出“稳增长”带来的利好效果,工业经济以及我国整个经济环境将会逐渐趋稳。

12月16日闭幕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稳中求进”继续成为经济工作总基调。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物价涨幅稳步回落,控物价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1%、7.6%和7.4%,虽然延续了年初以来的下行趋势,但回落幅度逐季收窄,显示了筑底企稳的信号。不少专家预计,我国四季度GDP将出现小幅回升,全年实现“7.5%”的预期目标料无悬念。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体现了中央的科学判断、果断决策、调控手段逐步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稳增长制定了“质量”和“效益”指标。会上提及,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过去三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增长”始终被“定位”为各项宏观调控任务之首。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用“健康发展”的要求宣示了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更加关注“质量”和“效益”。

点评:稳增长、促复苏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值得重点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今年中央提出继续“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未变,但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决策层对推动经济平衡增长的认识。

关键词之二

调结构

多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心结”。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2月9日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强调,科学分析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要看到具备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我们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

点评:今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凡是结构调整比较快的、比较早的企业或行业,抗市场的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都比较强。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43.1%。

关键词之三

扩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在拉动国民经济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中国的投资与出口总是“跑得太快”。随着国际经济危机进入深层次调整期,外需持续疲软,投资亟待消化,扩大内需成为经济未来新增长点。

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人民币,同比名义增长17.1%。让内需成为增长的引擎,已是中国全社会的共识。

与此同时,收入倍增计划也将提上日程。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要重视财政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共同富裕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之上。8月,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时说,下半年将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四季度工作时也明确提出,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11月发布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报告还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针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也指出路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点评:收入分配改革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整体拉动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实现的话,有利于进一步拉动消费和扩大内需,中国消费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挖掘。这对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

关键词之四

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举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品质赋予了新的标准,发展的重点从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丰富至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转型正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被分为三类,即循环工业体系、循环农业体系、循环服务业体系。在工业体系方面,政策的焦点在于“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农业体系方面,其重点在于“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服务业体系方面,其目标在于“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行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循环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的作用”。

分析人士指出,首当其冲的,就是地方政府应当淡化对GDP的追求。虽然GDP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指标。就象衡量一个地区有没有进入小康,不仅要看GDP、看财政收入、看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还要看生态环境的保护,看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GDP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GDP的内含必须改变,必须赋予更多新的内容。其中,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就是GDP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决不能被GDP所绑架,唯GDP所左右,而要将GDP植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使GDP不仅戴上绿色的花环,还要注入绿色的内涵。一旦建立了这样的理念,即使眼前的发展速度慢一些,GDP增长速度难看一些,但基础打牢了,同样会进入新的良性循环,使经济发展速度进入新的平台的快速增长。只有这样,“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实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点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型发展。当前,中国正迎来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最好“窗口期”。而美丽中国,将使得我国城市绿化建设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园林、苗木等相关行业长期受益。

关键词之五

城镇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2月19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工作座谈会时指出,面对世界经济低迷的趋势,中国作为大国要立足内需,城镇化就是最大的内需。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势将成为我国经济工作主要重心之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热袭中国资本市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住房政策完善等一系列变革有望破冰前行。

点评: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管理层将会从城市、农村两方面推动城镇化进程。从当前预期来看,以基础建设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和节能环保行业有望从中获益。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是在当前大背景下提出的必然选择,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在消费驱动下的产业升级。同样,对于房地产业来讲,潜力也比较大。根据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像旅游地产、工业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都需要关注。

关键词之六

营改增

1月1日,上海正式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首轮试点选择交通运输业及部分现代服务业。7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会议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

据新华社报道,10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听取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人下一步打算的汇报后,李克强指出,“要抓紧制定扩大改革试点的具体方案,有序扩大试点范围,适时将邮电通信、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改革试点。”

点评:营改增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转型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积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内容,“营改增”确实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被视作“十二五”时期结构性减税“重头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在“地域扩围”之后,有望展开“行业扩围”。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是营业税中体量最大的两个税目,两个行业所缴纳的税额占到营业税总额的一半以上。若能将建筑业纳入试点范围,表明营改增试点的力度确实在进一步加大。

关键词之七

金融改革

国务院今年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点评:过去十年,金融业的快速成长,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深水区”,金融业的改革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金融改革既要顶层设计,也要鼓励基层创新。金融改革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沿着“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的道路,坚持总体设计、自上而下的方式,同时鼓励创新、鼓励地方改革发挥积极性,允许试点,积累经验,并将好的经验逐渐推广。对于下一步的金融体制改革而言,同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键词之八

长线资金入市

今年以来,证监会陆续推出一系列鼓励长线资金入市的举措,特别是近期相继对基金和QFII的“松绑”,多种迹象表明,更多长线资金进入A股市场似乎为时不远。证监会网站4月3日公告称,为满足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进一步促进境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及对外开放,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新增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同时增加500亿元人民币RQFII额度。

另外,媒体11月13日透露,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增加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RQFII)投资额度,至此试点总额度达到2700亿元人民币。

中央汇金公司10月10日公告称,10日起已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农、中、建行股票,并继续进行相关市场操作。

四大行去年曾发布公告称,从2011年10月10日起,汇金公司拟在未来12个月以自身名义在二级市场增持四大行股份。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汇金公司分别增持5305.3万股工行股份、9049.6万股建行股份、1.48亿股中行股份和3.1亿股农行股份;今年一季度分别增持5032.4万股工行股份、2267.4万股建行股份、8363万股中行股份和2940.9万股农行股份;二季度汇金增持700万股工行股份及76.26万股中行股份。三季度汇金增持工行626.63万股、中行1881.24万股。

点评:随着QFII等长期资金的不断进入股市,以这些长线投资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将逐步形成,作为主流投资的中长期资金,将成为稳定股市的基本力量,其示范效应在抑制股市短线过度炒作,形成良好投资氛围,提振投资者信心方面的作用远大于投入股市资金规模的影响力。

关键词之九

人民币升值

回顾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整体走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年初到5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即期汇价,均保持窄幅波动,多数时间均在6.30至6.32的小区间内窄幅波动。第二阶段,自5月中旬到9月初,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明显走软。在此期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8月16日迎来了6.3495这一全年高点,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价在此期间最高则曾达到6.3967。第三阶段,自9月初至今,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即期汇价同步转强,其中即期汇价升势更为突出,甚至出现了连续十几个交易日触及“涨停”(即当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价相比中间价触及1%涨幅)的状况。而在此期间,虽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也出现上扬,但上升幅度却大大落后于即期汇价。11月中旬至今,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价基本围绕在6.23一线窄幅振荡,而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则运行在6.30附近,两者之间的价差高达约1%或700个基点,这也直观反映了市场交易力量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影响。

点评:人民币汇率变动蕴含着重大投资机会,在未来几年内都是可以反复经营的主题,同时将加大A股的结构性调整。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通过进出口这个链条传递,进出口依存度越大的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越敏感,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经营业绩。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成本增加,对于出口主导型行业,其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或有弱化效应,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影响为利空;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成本降低,有进口业务的个股,其业绩将被市场普遍看好。

关键词之十

IPO新政

历经20多年风雨,我国已建立起一个市值排名全球第三的股票市场,一个余额居世界第五的债券市场,还有一个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货市场。直接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推动着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后为落实《指导意见》的精神,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和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向各保荐机构下发了《关于新股发行定价相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强对新股发行定价过程的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促使市场参与各方切实履职尽责,合理定价,理性参与,《通知》对新股发行定价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明确,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一是明确了行业市盈率比较口径。二是明确发行人、保荐机构需对发行定价合理性及风险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披露。三是明确了重新提交发审会审核的会后重大事项情形。四是明确了需提供盈利预测的情形。

点评:IPO新政威力之下,新股的“三高”通病得到了有效遏制,发行市盈率整体下降,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