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经济”:扎根土地的魔幻现实

作者:韩秉志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3-01-19 07:50:00
分享

□ 热度持续几何?

莫言的获奖,点燃了国人久违的阅读热情,也掀起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莫言经济”浪潮。在孔夫子旧书网,莫言的一本亲笔签名的《蛙》最高要价40万元,《四十一炮》要价26万元。而莫言的字画价格竟也达到了20万元。

被消费的,不仅仅是莫言的书和字画。莫言的高密老家正在酝酿建设莫言纪念馆,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各种与‘莫言’名字相关的商品积极开发,一款‘莫言醉’的商标被炒到千万元;连传媒类股票也因莫言获奖而上涨;房地产销售都争搭莫言作品的快车……”面对得奖之后引发的种种争议,莫言自己也承认,“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

事实上,在莫言获奖前,能够与莫言相提并论的当代作家并不在少数。有人认为,尽管莫言带动了文学市场的热潮,但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并不算多。在诺奖公布的当晚,诺贝尔奖委员会官方网站做了一项调查,名为“你读过莫言的任何作品吗?”而在当晚接受调查的网友中,有59%的人表示未读过莫言的作品。

“只因高密少名人,故将莫言捧上天,但愿今后三十年,故乡能出真圣贤”。狂欢盛宴之后,人们不禁思索,谁将成为下一个莫言?

莫言的成功,源于天时、地利、人和。王蒙说过,“好的文学奖最感人的是他的伯乐作用”。纵观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很多作家是在获得诺奖之后,受到人们的关注,诺奖的带动力毋庸置疑。据统计,2011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一年内,其2006年的作品《巨大的谜语》在美国各种版本的销量总计达到1.7万册。而获奖之前,这本书仅售出约3000本。同样,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一个月内,已经出版的10部作品卖出了超过10万册,这是该出版社此前一年出货量的好几倍。

除了获奖的外因动力,自身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作家,其作品理应涵盖广度和宽度。近30年来,莫言出版了1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部中篇小说,在四五百万字的内容中,几乎每一部中长篇小说都在冷静地思考人性、考问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识在作品中表现得越来越清晰。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通过近10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繁荣的局面正在形成,文化产业更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亮点。种种条件,或许决定了莫言今日之成就。

从某种程度来说,莫言的获奖是一枚强心剂,让更多的人回归到纸质阅读。但是,莫言毕竟只是一个个案。市场的冷热与文学价值之间依然有分歧。同样是诺奖获得者,匈牙利的凯尔泰斯却没有如此幸运。几部作品在中国面世后,印数却不断下降。

在这样一个思想、审美呈多元化趋势的时代,文学已不再让人敬畏。出版时机、作家的威望和背景,都可能成为左右市场的未知因素。随着大众文化和网络崛起,纯文学出版正面临窘境。但无论怎样,文学品质的考量仍是最重要的评价因素。在“走市场”的同时,必须尊重艺术价值本身,才会赢得市场的敬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