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自此,在央行的政策工具组合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武器,同时意味着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由此前的每周两次(周二和周四),变为了全周操作(周一、周三和周五面向央行指定的16家一级交易商),伴随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和中国货币环境的变化,相信该项工具在今后将成为央行货币调控最为重要的政策工具。
对于央行启用SLO工具,众多市场机构认为央行在保证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平稳方面会更有的放矢,而且认为央行在数量工具的使用方面,将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以至于大家纷纷调低央行降准的预期。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央行推出SLO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将目前处于高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序回调至适宜的水平(目前中国是全球准备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投资的回报。
截至目前,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大型金融机构为20%,中小型金融机构为18%),如果再考虑商业银行自身头寸管理的需要,实际上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备付金率高达22%~23%,而目前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备付金的利率分别仅为1.63%和0.72%,这就意味着目前商业银行有近20%的资金只能获取低于2%的收益。从另一方面而言,央行还要支付数额巨大的存款准备金利息给商业银行。
截至2012年11月,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在央行负债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余额高达17.7万亿,占到金融体系存款余额的20%。由此简单推算,央行需要每年支付近3000亿的准备金利息,同时商业银行则每年至少损失2000~5000亿的投资收益(按照法定准备金率降至10%,商业银行投资10年期国债和加权贷款平均利率测算)。
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的环境要素已经发生变化。
如今触发央行被动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重已经回落至4%以内,基本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国际收支平衡标准,同时2012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的资本项目差额还罕见地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逆差,相应被央行言之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格局已经发生了逆转,2012年商业银行的外汇占款仅增加了4946亿人民币,远低于2005年以来的各年水平(2005年至2011年,当年外汇占款新增量分别为1.8万亿、2.8万亿、2.9万亿、4万亿、2.5万亿、3.3万亿、2.8万亿);相应外汇占款增量占广义货币供给增量(M2)的比重大幅降至4.5%,2005~2011年期间这一比重平均高达35%,2007年最高曾达48%。
那么对央行而言,现在需要在池子的功能选择上做出相机调整,即由过去的蓄水,变成有序地放水。
无论是从金融发展主观目标实现的需要,还是客观金融环境变化的需要,以及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持获得急迫性方面,均要求央行将特定环境下的、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暂时锁定的资金,还给市场(商业银行),而且还要实现有序的策略安排。因此,上周央行启用的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其真正目的就在于此。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作者为经济学博士,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