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GDP增速指标在全国再度"垫底"

作者:朱珉迕 来源:解放日报
2013-01-29 09:52:00
分享

或许在今后很长时间里,“减速慢行”都将成为上海经济不可回避的态势。

在连续三年将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定为8%后,今年上海的GDP增速预期首度下调至7.5%。不出意料,这将是继2012年完成的增长速率后,上海GDP增速指标在全国再度“垫底”。

该忧心还是该释然?

耐人寻味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GDP增长目标时,首次在前面加上了一段限定语:“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这显然释放出明确的转型信号――上海不仅要进一步摆脱“GDP迷思”,对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内涵,亦已面临显在的更高要求。

7.5%增量不是小数

简单地看,就如2010年将GDP预期从9%调至8%一样,在上海注定暂别经济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调低目标将促使发展重心从“拉动数字”进一步转向“结构优化”。

“GDP单边突进的时代结束了,经济增长更强调实在、高质量、可持续,因而数字虽然放低了,但这依然是个积极的目标,甚至更有难度。”市政协委员、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翁华建说。

随着经济增长级的明显转变,上海已开始进入全面“转型期”。市发改委提交人代会审议的报告显示,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增速快于二产7.5个百分点。换言之,原先拉动经济增速的“引擎”――工业增速已落至3.1%。而几年前对经济贡献显著的房地产业,也失去了原先的依赖地位。

对率先经历“转型阵痛”的城市而言,7.5%本身并不是一个低速度。市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分析,西方国家一旦面临调结构考验,往往意味着减掉一半的经济增量;而目前发达国家年均经济增速百分比均在5以下。何况上海经济总量已突破2万亿元,大基数下,7.5%的增量更不是小数。“今年的增长,应当是在结构调整基础上寻求的有效增长,也是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果的一次考验。”黄仁伟说,如果能实现7.5%目标,就意味着上海走出经济低谷;如果这个势头保持五年,就足以为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提供保障。

今年形势不必悲观

除了自身转型挑战,经济“低谷”很大程度上来自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形势连年扑朔迷离,使得经济外向程度颇高的上海受到明显影响。但在黄仁伟看来,对今年的经济形势的判断或可不必悲观。

据其分析,世界经济去年已显示复苏迹象。一旦真正回暖,对上海的外向型经济将有明显利好。另一方面,在“十八大”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目标刺激下,居民收入的渐次提升亦有望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此外,作为结构调整的成果,一批先进制造业、大型装备产业项目有望在今年开工。加之民生、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投入增加,上海的投资有望在经历“世博后”的两年低谷后企稳回升。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黄仁伟已读出多个可观的增长点,如高端装备制造、造船基地、汽车城,乃至浦东机场新跑道建设等。“投资、消费、外需这‘三驾马车’都会比去年好一些。”他说,“关键问题是,上海能不能把外部的有利条件,都转化为稳增长的内生动力?”

需寻求发展新动力

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已被上海明确为努力方向。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未来五年目标时指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65%以上;同时强调,要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在翁华建看来,后一句话似乎更为关键:“上海必须用创造性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才能为发展赢得新空间。而且上海本身就承担着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面为全国探路的责任。这既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包括更高层次的改革创新。”

与此同时,创新转型期也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攻坚期。他强调,“四个中心”建设突破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GDP增长的质量,并对城市功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对上海而言,上述方面均将成为下一步努力的关键点。而与每个市民关系更近的是,居民收入水平是否有实质性提升,不仅事关分享发展成果,亦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如果分配和消费结构没有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而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下一步发展失去人力资源保障。”黄仁伟指出,比之在全国明显领先的经济规模,上海的收入水平并未处于领先地位,消费结构也仅处于中等水平,这将是上海需要着力解决的矛盾,“影响GDP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分配是不是转化为收入,收入又能不能转化为购买力?”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