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响炮引爆货币战 新兴市场紧急干预

作者:朱周良 来源:环球外汇网
2013-01-31 08:34:00
分享

来自一些全球主要外汇交易商的信息表明,以日本为代表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极大活跃了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为了应付本币快速升值,韩国、泰国等国政府本周都通过口头和实际行动对汇市实施了干预。

用“高潮迭起”形容眼下的全球汇市可谓再恰当不过。以日本为代表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极大活跃了全球外汇交易市场。随着日本政府持续向央行施压,日元对美元已跌至两年半以来新低;而随着市场预期美联储将继续维持宽松,欧元对美元周三一举突破1.35,创一年来新高。

新兴市场不出意外地成为外汇交易的主战场之一。为了应付本币快速升值,韩国、泰国等国政府本周都通过口头和实际行动对汇市实施了干预。

来自一些全球主要外汇交易商的信息表明,2013年以来,全球外汇交易再度活跃,投资人大举重返这一市场。

日元:离底还远

巴克莱银行驻伦敦的全球外汇交易主管阿德里安注意到,今年刚开年,外汇市场交易额即出现大幅飙升的情况。全球第一大外汇交易行德银称,其1月份有几个交易日的外汇交易额创下历史高位。而在业内位居第二的花旗也表示,1月份的外汇交易额同比增长了50%以上。

市场人士指出,近期活跃外汇市场的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日元的持续大幅下跌。

30日欧洲盘中,美元对日元再度创出阶段新高。当日盘中,美元对日元一度大涨0.7%,至91.40附近,再创自2010年6月以来的新高。欧元对日元周三也升至21个月高位。由于市场认为安倍晋三上台后将推行压低日元的再通胀政策,日元汇价自去年11月份以来持续走低。自去年12月底以来,美元对日元已累计上涨17%;同期,欧元对日元累计涨幅则达到22%。

在政府的强大压力下,本月早些时候,日本央行如期宣布推出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并历史性地设定了2%的高通胀目标。不仅如此,日本新政府还在不断向央行施压,口头压低日元。日本首相安倍晋三30日表示,“强烈希望”日本央行能采取大胆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尽快实现2%的通胀目标。

“日元还有进一步贬值的空间,美元对日元在95的水平比较合适。”安倍晋三的经济顾问竹中平藏本周初说,日元汇率的“修正”才刚刚开始,认为日元已过度贬值是不公正的。

欧元:咸鱼翻身

除了日元,欧元也是最近汇市的一大明星。30日欧洲盘中,欧元对美元一举突破1.35的关键水平,延续了自去年11月中旬以来的这一轮强劲上涨。欧元对美元摆脱了很长一段时期的波动区间,对瑞士法郎和英镑这两个一度被视为避险资产的货币,欧元也出现大幅攀升。

截至北京时间30日19时45分,欧元对美元报1.3549,涨0.5%,此前一度触及1.3562,为自2011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自今年1月9日以来,欧元在短短三周内的涨幅达到了5%左右。

分析人士表示,欧元近期持续走强,既有欧元区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所致。就欧元区内部而言,得益于欧洲央行去年年中前后开始抛出的“全力托市”政策姿态,欧元区主权债危机在去年晚些时候开始出现缓解,欧洲不少重债国不仅能够重返债市,举债成本也较去年初大幅下降。

欧洲央行日前称,数百家欧洲的银行纷纷开始提前偿还一年前从该行借入的三年期低息贷款,表明金融业界开始对欧元区局势重拾信心。某种意义上说,随着大量银行提早向央行归还贷款,欧洲央行可能开始率先启动了退出非传常规币政策的进程。欧元区股票、债市和外汇市场近期的火爆,也表明海外资金不断加快回流。

新兴市场:别连累我

日本、美国采取的持续宽松措施,正在对新兴市场货币带来日益加大的升值压力,这也引发了各界对于“货币战”的质疑,不少国家不得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外汇交易员注意到,周三,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官员都以不同方式对汇市进行了干预。韩国企划财政部一名官员30日警告说,该国可能收紧资本流动管制,以应对韩元的升值。他还警告投机客不要押注韩元迅速升值,并称未来若有必要将考虑采取类似托宾税等新措施,即对金融交易征税。此言一出,韩元对美元应声下挫。同样在周三,泰国高层官员据称也对泰铢强势表达了担忧,这帮助限制了泰铢的升幅。

还有一些国家则试图通过降低利率的途径来减轻本币升值的压力。当地媒体30日报道称,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当天将发表讲话,就降息问题向央行进一步施压,政府希望施压央行再度降息以平抑澳元涨势。

澳大利亚央行将于2月5日举行议息会议。澳元对日元已升至四年新高。

印度央行打响新兴市场宽松第一枪

除了轮番上演宽松大戏的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如今也有央行选择降息。印度央行29日宣布,下调回购利率及准备金率,以借物价降温之机提振经济增长。此举也使得印度成为2013年首个降息的亚洲主要经济体。

印度央行声明,该行决定将回购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7.75%,这是印度央行自去年4月以来首次宣布降息。此外,该行还将现金准备金率下调25个基点至4%,2月9日起生效。此举将向银行系统释放1800亿卢比的资金。

目前,印度的通胀率已经降至三年来低点,而政府正在不断呼吁用降低借贷成本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印度央行29日还下调了本财年的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将截至3月31日这一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5.8%下调至5.5%。该行预计,到该财年末批发价格涨幅为6.8%,低于此前预期的7.5%。

上个月末,越南央行将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1个百分点。在本月的议息会议上,尽管韩国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但分析师预计,随着新一届政府的上台,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韩国央行很有可能在下个月选择降息。

相较新兴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央行则在加码宽松政策的行动中显得更为激进。日本央行在本月宣布推出无上限的开放式量化宽松(QE)。此前,美联储已经连续推出多轮QE。英国央行总裁金恩上周则表示,如果需要,当局“随时准备好”采取进一步的刺激政策,包括再次下调自2009年3月以来就一直保持不动的基准利率。欧洲央行去年9月出台了不设上限的新购债计划。

在上周举行的达沃斯年会上,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内的多位领导人,都对QE等非常规货币政策表示担忧。(上海证券报)

“货币战”标签的背后

印度中央银行29日宣布降息,这是该行9个月来首次放松银根。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是烽火延绵的全球“货币战”的新举措。尽管各方对此看法不一,但“货币战”这一吸引人的“标签”背后有三个事实值得关注。

其一,一些主要经济体近来在货币供应方面接连“开闸放水”,竞争性贬值不言而喻。

近期,“货币战”成为国际舆论热词。这主要源于日本政府最近在“债务大山”的重压之下大推货币宽松政策,出台了以促通胀来抗通缩的经济战略,使日元汇率快速下跌。在27日结束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货币战”更成为与会政商界精英热议的话题。英国《金融时报》连续几天刊文抨击日本的“自私”行为。同时,也有媒体批评英国政府悄悄让英镑贬值。

究竟是不是货币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达沃斯年会上的话值得深思:当前全球流动性过量,“竞争性贬值显然是其中一部分”。

其二,货币和汇率是调节国际贸易的“利器”,围绕两者的纠纷多年来没有平息。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关于货币战的争论焦点从人民币汇率到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欧洲央行的“不封顶”购债计划,再到如今的日本。

有说法认为,从2010年11月美联储启动QE2之后,全球就已经处在“货币战”之中了,现在战争还将继续下去。当前形势下,也许该讨论的不是“有没有”货币战的问题,而是它正在以何种面貌出现,又会产生何种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孙涛说,“货币战”只不过是吸引眼球的词汇,西方主要央行已被财政所绑架,是在把“财政赤字货币化”,行“保护国家利益的自我防卫之举”。

其三,货币竞相贬值后果严重,世界经济亟待加强合作。

历史上不乏为应对货币战而寻求合作的实例。上世纪40年代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就在于协调各国汇率,防止二战前以邻为壑的货币战重演。2009年,二十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合作的首要平台,其重要任务也是使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各经济体能合作共赢。

既然是“战争”,就会有输家和赢家。近年来,国际上有“竞争最低点”之说,指的是一旦出现货币战,各国货币就会竞相贬值,想要成为最低一名。继日本之后,出于自保,亚洲诸国――例如韩国、泰国、菲律宾等为谋生存,可能都会被迫卷入货币战。果真出现此种情形,对世界经济将更加不利。

鉴于此,加强汇率协调,避免竞争性贬值,防止全球流动性泛滥淹没世界经济,或应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议程。(新华08网)

分析:中国或加入“货币战争”

全球主要央行纷纷开闸放水,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更是史无前例,追随美联储推出无限量宽松政策,或成为货币战争的导火线。在此之际,我们不禁会发问“中国是否也将不得不加入货币战争?”

汇丰(HSBC)中国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标表明,中国1月的制造业活动活动触及1年以来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恢复能力强于预期,此外,中国的出口增长已得到改善,国内需求也出现增长。因此,短期而言,中国并不存在为增强出口竞争力而故意让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因而,从表面上看,中国不应该会被迫加入货币战争。

但是,纵观上述全球主要经济体,它们纷纷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打压本国货币,这或导致许多国际投资者缺乏其他投资标的,预计2013年流入中国的游资可能会增加。

分析师们认为,中国近期出口的大幅增长是受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香港航运业的管理人士预计,未来一年的情况并不景气。由于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达25%,因此确保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因此,截至1月29日的7个交易日内,中国央行均下调了香港的人民币兑美元参考价格,人民币兑美元也从近期的高点回落。中国央行持续引导人民币走弱很可能暗示,中国也希望保护自身不受竞争性货币贬值的不利影响,货币战争将进一步蔓延。(环球外汇网)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