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谁在“房奴”的伤口上撒盐

来源:和讯网
2013-02-06 14:05:43
分享

    

黄硕:谁在“房奴”的伤口上撒盐
自由撰稿人、时事评论员 黄硕

    因为房子,一个又一个新名词在华夏大地诞生了,从“楼歪歪”、“楼脆脆”到“楼倒倒”,这一串新名词的出现,揭示的是黑心的房地产商追逐暴利而不顾楼房质量的现实状况。最近,“房奴”、“房姐”、“房叔”等社会热词以其活跃程度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房奴”一词在中国的出现还是近些年的事情,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借款或银行贷款购买房子,被房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购房者的境遇。

    当许多国人在望房兴叹的时候,却有人拥有数十套且面积不菲的住房,最近媒体曝光的“房姐”龚爱爱(又名龚仙霞)在北京、西安、神木经查实的共拥有45套住房,而在此之前曝光的深圳“房叔”周伟思拥有五、六栋高层住宅、广州“房叔”蔡彬拥有房产22处,还有山西“房媳”张彦、郑州“房妹”翟家慧等无不是拥有数十套住房,一方面是工薪阶层、农民工等底层生活的百姓望房兴叹,无房可住,另一方面是某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金钱,买通关系,办理假户口、假年龄、假名字,“霸占”了一套又一套住房,不管是“房姐”、“房妹”,还是“房媳”、“房嫂”,或者是“房叔”、“房婶”、“房爷”、“房奶”,他们都是公职人员或者是与有权力的公职人员具有密切关系的亲属,可以说,这些“房氏”宗亲对房价的推高,让“房奴”更加痛苦,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很多事情比一比,就知道了。类似“房姐”、“房叔”、“房妹”的“房氏”家族成员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众多的房产,不外乎两点:第一点就是通过手中的权力,将权力演变成关系网,然后获得房产资源,再用手中的权力去换取购买所需房屋的货币,并且这种货币相比“房奴”来说是非常低的;第二点就是“房氏”宗亲改变自己的身份,通过假户口、假名字、假身份证,去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或者将房产署名权转移给自己的妻子、儿女甚至情人、二奶或其他亲属,而这一点也离不开他们将权力变卖为关系、金钱,从而拥有更多的房产。而“房奴”们因为手中无权,存折里无钱,在外界舆论和旁人的鼓噪下,不得不举债,或向亲朋好友借钱,或向银行借贷,购买住房来结婚或居住。房地产商们为了获得土地,就不得不参与招标,这样土地的价格就被抬着上涨了,当然这其中不能回避的就是其中招标的猫腻,加上税负和办理相关资质的各种费用,以及房屋建造的成本,所有的这些都必须由购房者来承担,而“房氏”宗亲通过权力获得的优惠房的利润损失,房地产商们当然不会白送,必然加载到其他销售给“房奴”的房屋上,还有涉及购地拆迁建房的贿赂成本,也会落到“房奴”们的身上。因此,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高房价的背后必然有严重的腐败行为。

    “房姐”、“房妹”、“房叔”、“房婶”、“房爷”、“房奶”还有其他“房啥”,他们是“房氏”家族,而“房奴”是不会成为“房氏”家族的一员,在房地产产业链条上,“房奴”是房地产商和“房氏”家族的“奴隶”,是被房地产商和“房氏”家族剥削的对象,我们不要寄希望他们会良心发现,主动将房价降下来,让天下的无房者都能有房住。

    最近曝光的一件件“房氏家族”事件,无一不来自媒体和网民爆料,而对事件调查的推动,也多为新闻媒体和网民。网民之所以冒着“非法获取信息”的风险去爆料,而新闻媒体因为良心和职责跟进推波助浪,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腐败行为的猖獗不能容忍,同时也是对相关职能部门反腐迟缓或者麻木不仁的愤怒和鞭笞。

    尽管房产作为不动产难以隐藏,房产的买卖过程也会在房管部门登记存档,在信息统计上不存在困难,但是,我们非常清楚,网民或者媒体是很难获得“房氏”宗亲的房产信息的,这是因为“房氏”家族成员作为普通公民,其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不能有所作为的话,依靠网民或新闻媒体,甚至某个上级领导的指示,来打击寄生于房地产上的腐败,可以说是收效甚微的。

    曝光的“房氏”宗亲肯定会受到相应法律制度的制裁,其非法购买的房产楼房也会被作为非法物被政府没收,但是,如何让其他依然隐藏的“房氏”家族成员也被揪出来,接受法律的审判呢?

    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已经成为民众日益强烈的期盼和呼声,是否能够形成倒逼作用,撬动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支点呢?其实中国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从1987年首次提出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但地方试行的财产申报制度都不免遭遇人走政息、不了了之的结局。如果不能从立法层面上来明确官员财产申报公示,那么官员财产公开试点就会走入“误区”,重蹈覆辙。

    打击腐败,不妨从打击“房产腐败”作为突破口,这一栋栋楼房、一套套房屋就是“房氏”宗亲们贪腐的见证。“房奴”们都在期盼着政府反腐的雷霆行动,让房价回归正常,正是每一个正直公民所期待的。

    作者简介:黄硕,中国日报网评论员,央视网经济台财经评论员,和讯网专栏作家,陈复生基金理事,媒体人,北京自由撰稿人和时事评论员。他在BBC中文网、联合早报网、明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及其网站、Global Times(环球时报)、China.org.cn(中国网)等国内外多家媒体上发表时评文章,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的China Drive节目中对热点话题进行点评。作者邮箱:larryhuangshuo@163.com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