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证券业协会公布了证券公司的行业数据。很令人痛惜,114家证券公司的保证金余额只有6003亿元。
你知道2009年底时,券商的保证金余额是多少吗?1.34万亿元。就这么3年,超过7000亿元的保证金去了哪里?银行,具体说是银行理财产品。
过去相当长时间里,银行资产规模爆发式增长,而证券行业的规模增长几乎停滞,这除了与监管层的管控有关,更重要的是,券商一直未找到自身在资管市场的位置。
可以预期,众多资管机构,包括券商、基金、信托、保险,都将与银行有一场硬仗,未来券商的地位大幅上升,但前提是,券商急需转变原有的僵化思路。
失去的20年
中国的证券公司是从银行的证券部门逐渐独立出来的,此后随着A股的跌宕而沉浮至今。
从结果来看,这20年来,券商差不多把自己的经纪业务定位为炒股平台,这从股市上涨时,券商股大涨,股市跌时,券商股跟着跌就能看出来。逻辑很简单,涨才有佣金收入。
笔者近期接触了几位券商人士,他们都承认监管层对券商业务放开得太快,一时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这跟公募基金倒有点类似。过去券商、公募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突然有一天,管理员打开了牢笼,老虎连走路也觉得别扭。
对券商来说,过去的20年是失去的20年,我们对比三组数据即可看出。
第一组数据:2012年底,券商资产总规模1.3万亿元,而招商银行资产总规模为1.6万亿元,高盛1万亿美元,摩根士丹利7800亿美元,114家证券公司资产规模不及一个招商银行,更连高盛的1/4都不到。
第二组数据:到2012年底,银行资产总规模132万亿元,占据整个金融行业90%以上的份额,同期信托7.4万亿元,保险7.35万亿元,公募基金2.87万亿元,券商是最弱的一个。
第三组数据:2008年末,银行业的总资产仅为62.4万亿元,去年底为132万亿元,翻了一番;而2008年底时,证券公司资产规模1.2万亿元,到去年底只不过1.3万亿元,几乎原地踏步。
在金融领域,资产规模代表了人气和实力,券商败在了哪里?
还以保证金为例。券商曾经的保证金资产规模比当前券商的资产规模还大,2007年时曾接近3万亿元,但却只能以第三方存管的方式存在银行,万亿元的保证金仅能获得0.35%存款收益,相比年化收益率动辄3%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资金便更青睐于后者。
为解决此问题,2011年11月,证监会正式启动券商开展现金管理产品试点,信达证券首吃螃蟹,但直至2012年底只有16亿元;此后,包括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31家券商开展了此项业务,目前规模也仅有300亿元左右。
从效果来看,券商现金管理业务并没有扭转保证金继续下滑的趋势,2012年保证金总余额缩水了300亿元。
券商急需思路转变
毫不含糊地说,券商最大的对手是银行,而不是信托,更不是公募,相反,后二者更容易成为券商的同盟军。
随着公募等场内产品的日益丰富,这些产品会日渐成为壮大券商的利器。因为,资金尤其是个人资金在逐利的同时,对服务的便捷性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都越来越挑剔。
相比通过银行渠道投资,以交易所为核心的证券交易平台的投资体验无疑更好,资金使用范围更广,操作更为便利,在这个平台上,投资者不仅可以买卖股票,而且随着债券ETF、货币ETF、商品ETF以及场内货币基金的迅猛发展,券商只要搭建好这个平台,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就不仅仅是一个通道、一个中介,而会成为资金往来的大平台。
以场内货币基金为例,目前易方达等多家基金公司已经发行了场内货币基金,这些货币基金均能够实现T+0交易,而且有较好的收益。2012年79只货币市场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3.9%,远高于活期存款利率。
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已经成为公募的一股力量,货币基金总资产已接近8000亿元,而2010年只有1500亿元,原因除了货币基金较高的收益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公募基金的流动性管理能力、货币基金T+0以及货币基金日益丰富的支付手段,大大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体验。
然而,一些券商的思路还未转变,依然狭隘地认为,销售公募的场内货币基金,损害了券商现金管理业务。先抛却一个好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不说,公募基金过去15年经营的近3万亿元市值,都是券商潜在的成熟客户。
应该说,券商真正需要在乎的是躺在银行里的42万亿元个人存款的去向问题。而券商亟须认识到的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个人财富,均廉价地存入了银行,而未来,在高通胀以及投资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资金急需寻找投资渠道,而以券商为核心的证券交易系统便是其最大的归处。
因此,不拒绝每一个好产品,为客户搭建投资平台,提供便捷的服务体验,这才是券商的最大出路。■
注:本文刊登于《投资者报》,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岳永明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