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日本央行的"偷袭珍珠港"战略

作者:戴维仸皮林 来源:新华网
2013-04-19 09:58:00
分享

英国《金融时报》4月19日发表署名文章《日本央行的“偷袭珍珠港”战略》,文章认为,日本当前的财政状况是不可持续的,从中国到澳大利亚很多国家都对日本的经济政策表露出担忧,因为日本在货币政策方面很有可能先发制人,其实质是从其他国家窃取增长。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在日本历史上,精英阶层团结一致大幅改变战略立场的时刻比比皆是。1868年,日本领导人为应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抛弃了奉行数百年之久的封建主义。1945年,日本领导人放弃了利用武力来追求“伟大”的做法,转而致力于实现经济繁荣的使命。今天,在国民经济经历了15年通缩之后,日本领导人再次大幅转向,开始全力推行通胀政策。就战略而言,这种突然转向不由得让人想起臭名昭著的偷袭珍珠港行动。

读者可能会认为,这种类比并不得体。货币基础的扩张并不会让人们丧失宝贵的生命,无论那些认为这种扩张将导致恶性通胀的人说得多么危言耸听。但二者确有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1941年时,日本的战争策划者认为与美国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年7月,美国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日本政府认定,有必要把荷属东印度群岛(如今的印尼)的石油控制在手里。它推测,如果对荷属东印度群岛发动袭击,将不可避免地把美国拖入战争。换言之,与美国的冲突很快就会到来。日本认为最好先发制人,以期通过偷袭来获得重大的战略优势。

在某种程度上,通胀政策有着同样的考虑。这里面的逻辑似乎是这样的:日本当前的财政状况是不可持续的;不可能永远靠举债来维持一半的支出,尤其是在劳动力人口(也就是潜在税基)无限萎缩的情况下;日本目前的总人口为1.27亿,到2050年时将降至1.08亿。

如此一来,就会导致某种形式的债务危机。但鉴于日本逾90%的国债是由国内民众持有的,未来的日本政府不太可能采取显性的违约。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会求助于印钞机。如果不管怎样结局都是通胀,那么显然还是尽早进入通胀为好。就珍珠港事件而言,日本人希望的是,若能先发制人,就有机会占据上风。

一些批评通货再膨胀的人士表示,这种政策的效力太过强大,最终会适得其反。他们预计的结果是资本外逃、日元崩盘和恶性通胀。这种结果是有可能出现的,但绝非不可避免。如果日本央行(BoJ)真能神奇地化通缩为通胀,那么它也有不小的可能控制住通胀。还有一些批评人士认为,这种政策毫无效力。他们的观点是,日本多年来一直在大举印钞,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在上月离职的前行长白川方明(Masaaki Shirakawa)任内,日本央行只是象征性地扩大了一下资产负债表。白川坚信,日本的通缩是结构性的,不可能通过货币手段加以解决。即便是在白川的前任福井俊彦(Toshihiko Fukui)任内,日本央行从2003年至2006年推行的定量宽松也不尽如表面上那样激进。在那段时期,日本央行走的是谨慎渐进路线,与这个月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搞出的大动静有天壤之别——黑田承诺,要在两年之内让货币基础翻番。所以说,日本正在尝试某种全新的做法。

从中国到澳大利亚,日本的这些邻国表露出的一个担忧是,该政策的唯一“传导机制”是货币贬值。它们的担忧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些邻国担心,会有大量资金流出日本,从而压低日元汇率、提高该国出口商的竞争力。换言之,日本简直就是在从其他国家窃取增长。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