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钢铁业迎战全球过剩 加大海外原材料投资

作者:杨 明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3-05-02 08:28:30

德国企业缘何 不惧产能过剩

魏爱苗

德国是个制造业强国,特别是装备和汽车制造业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由于这两个行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需求对行业乃至经济增长有极大影响。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德国经济萎缩了4.7%,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装备和汽车制造业受到外部需求下降的重创。因此,德国的产能是否过剩与国际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如何看待和处理产能过剩,德国有其辩证思维。

德国人相信和注重竞争实力。他们普遍认为,一个行业或一种产品,产能过剩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竞争实力就是没有生命力,最终必然被市场淘汰。德国政府和企业界有一个共识,对于国内落后产能,越早淘汰越主动。另一方面,德国属于工业强国,会放空一部分生产能力。这种“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企业的产能储备。德国政府认为,对于那些雇佣规模较大的行业企业,只要不是赤字经营,或者是短期虽然亏损但长期能够平衡或略有盈余,就不属于落后或要淘汰的产能。记者曾经参观过鲁尔地区的宜家公司生产线。据厂家介绍,销售部门把客户的订单和对产品的要求通过电脑发到生产车间的指挥中心,生产线就会按照指挥中心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组装,然后按照发货地址将家具直接送货到门。这种生产和销售方式对于解决产品或商品过剩问题很有效,因为一方面可避免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长时间卖不出去,同时也能够减少库存从而降低销售成本。

其实,在德国很少听到对产能过剩的议论。这一方面是因为德国即使有些产能过剩,也是缘于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是阶段性的,不足为惧。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企业会主动对过剩产能进行调整。

德国的企业99%都是私人企业,生产和投资属于企业或企业家的事。企业在投资生产方面都非常谨慎,没有十足的把握,谁也不敢贸然投资。这样的机制使得德国企业的投资效益非常高。赚不到钱的产品或没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不会有人去投资。投资慎重的企业在生产上也决不会马虎,德国的企业不会放任形成过多的剩余产能。只要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企业就会自动调整,决不允许走到难以调头的程度。在德国中小企业占多数,控制投资微调产能是常事。产能过剩的问题大部分化解于这种企业的微调之中。

在如何发现或预见产能过剩的问题上,行业协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企业对某个国家的市场或法规不了解,商会(半官方机构)可把本国派出的大使或商务参赞召回国,同企业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行业的前景不清楚,行业协会可以请专家作报告给予专门解读。

德国的企业家有两大特点:一是不怕竞争,二是始终瞄准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这种特点缘于他们生存和成长的良好市场环境,而这种市场环境的主要特征就是公平竞争。通过公平竞争,他们培育了自己的强大实力和长远目光,并始终关注国际市场。德国机械制造业和汽车行业总是保留部分多余产能的目的就是为抓住国际市场机遇作准备。这些企业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可以做到自负盈亏或稍有盈余。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景气回升或重大机会,就立即发挥自己的产能优势,随时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国外。在德国企业家眼里,市场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日本:多管齐下应对过剩

本报驻东京记者 闫海防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逐步形成的重化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设备更新缓慢和过度竞争等问题,集中表现为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为此,日本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窗口指导”,迫使规模小的企业向大企业靠拢,最终被大企业兼并。如钢铁、化工、汽车、机电等行业的企业经过多次合并集中,从最初每个行业20至30家企业合并为4至5家大型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缓解。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民间企业的产能扩张还采取了一些强制性限制措施,即出台了注册制度和准入制度。只有政府认可注册的先进设备才能使用,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企业才能进入某一行业,从而使相当一部分落后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日本政府给予补助,以减少这些企业的负担。

日本的经验证明,扩大海外投资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有效措施。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就开始重视向海外投资,稳步转移生产。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更加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经过多年的投资转移,日本重化工业已将大量过剩的设备和生产线移至亚洲的其他国家。之后,日本电子、机电、汽车等企业又开始分阶段向海外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

在应对产能过剩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逐渐认识到,国内需求不足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民间消费不足与产能过剩的关联不容忽视。因此,不断提高国民收入,刺激最终需求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重要路径。日本因此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首次将提高国民收入作为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由此,日本国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民间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60%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解决产能过剩的过程中,民间企业一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因为民间企业有较强的市场意识,能够敏锐地发现产能过剩问题,并主动寻找出路,同时较好地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整政策,从而使产能过剩问题每次都能平稳解决。而日本极少的国有企业对产能过剩问题却措施不力,动作迟缓,有的坐等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以至后来,日本政府不得不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引进市场机制和民间企业的管理方式,国有资产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才逐步得以解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