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今年本市将探索养老机构改革,政府投资新建的养老机构将不再由政府负责运营,而是将引入社会专业机构来运营。同时,原有的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也将逐步实现转身,转型为公办民营养老机构。据介绍,具体的改革方案目前正在调研中。
□趋势
街乡镇敬老院要转型
这些敬老院以前只为三无等老人服务,受政策性限制,有床位但社会上的老人却住不进来。
据了解,目前本市的养老机构有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民营等类型。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目前本市市级福利机构、区县级以及街乡镇福利机构都是属于公办公营性质,尤其是专为服务五保户、三无老人等特殊群体的街乡镇敬老院,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据了解,全市共有养老福利机构400家,其中公办公营性质的占到200家左右,这些公办公营养老机构都属于事业单位,有专门的人员编制。
“今年我们在探索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改革,这是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李红兵说,今后,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新建养老机构,政府将不再通过编制来组建团队负责养老机构的运营,而是通过招标交给社会上优秀的专业人士和团队来负责运营。他表示,对于原有的政府运营的养老机构,今后也将逐步转身,实现公办民营。
据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公办公营养老机构转型的主体将是区县级的街乡镇敬老院,大约有190家左右。“这些敬老院以前只为三无等老人服务,受政策性限制,有床位但社会上的老人却住不进来。”相关负责人说,今后,这些公办的敬老院,都可以通过招标交由社会力量运营,充分利用、优化相关资源,也可使得机构更符合市场化需求,实现良性循环。
□运营
主要解决城区需求
远郊区县的敬老院转型为公建民营没有意义,因为距离太远,很多老人也不愿意去。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办民营严格说来其实叫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产权在政府,只是企业在运营。”
“政府将逐渐退出养老机构的直接运营。”李红兵说,对政府来说,在划拨建设养老院的土地、地上物建筑、养老院硬件设施、养老机构监管等方面政府将投入更多。政府解决土地和地上物建筑后,再通过招标、评审等方式,交给优质的社会力量负责运营。
李红兵认为,这意味着社会力量运营养老院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至少要比原来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李红兵表示,相应的老人进入养老院的收费也将进一步降低,而专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也将更优质。
不过,李红兵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会彻底消失,“毕竟政府还要承担一个兜底的职责,比如负责低保等困难老人的养老。”他表示,目前民政部门正在深入调研,以期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改革方案。
“转型不会一刀切,而是采取自愿原则。”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相关负责人也说,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将主要位于城市建成区,来解决目前城市老人的养老入住需求,“远郊区县的敬老院转型为公建民营没有意义,因为距离太远,很多老人也不愿意去。它们将更多的引入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心,对农村周边提供辐射性的服务如养老餐桌等。”
□入住
评估分类住院老人
只有通过评估的老人,入住养老院后,政府才会相应拨付床位补贴。
据介绍,政府还将通过建立“入院评估”基本制度,提高养老机构的利用率,并监督养老机构日常运营。未来,老人入住养老院之前,将要接受政府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老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进行详细评估。
“有的养老院,只能接收半失能老人,有的就只接收完全失能老人。”李红兵说,“只有通过评估的老人,入住养老院后,政府才会相应拨付床位补贴。补贴会更精确,公益性质也将更加凸显。”
据了解,目前本市已有多家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比如北京汇晨老年公寓,该公寓由政府出资建设,通过招投标交由社会企业运营,目前该老年公寓已从最初的纯机构养老,进军到社区,承接了东城等地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