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毒淀粉”事件与黑心厂商使用工业防腐剂调制食品原料事件在岛内继续发酵,台湾《新生报》6月2日发表社论指出,台当局主管单位稽查食品卫生以事后被动处理的方式,有如守株待兔,绝对无法从根本上消弭问题。必须改被动为主动,才能保障台湾食品安全。
社论摘编如下:
“毒淀粉”风暴闹得满城风雨,又传出台湾“立光农工”厂商涉嫌以工业级防腐剂调制食品原物料复方“洋菜粉”、“爱玉粉”等,转售给多家食品业者调制成豆花、寒天,迫使3家知名食品大厂产品下架,岛内消费者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东西了;主管单位稽查食品卫生方式,必须改被动为主动,才能保障台湾民众安全与台湾的声誉。
“毒淀粉”事件,不但台湾人人自危,连岛外也开始调查岛内输出产品;台“卫生署”比照“塑化剂”事件,全台大扫荡“毒淀粉”,贩售者须张贴淀粉原料安全证明。岛内食品问题层出不穷,“卫生署”以自主管理方式,只能“防君子,不防小人”,最后的结果是君子不用防、小人防不住,食品安全难以根治。
淀粉原料商、制造厂自本月起都须提供“安全证明”,交给下游贩售相关产品的卖场或小吃店公开张贴;“安全证明”短时间内很难有官方正式认证,因此是属厂商自主管理的一部分;岛内食品问题的症结,是在于消费者弄不清原料品质好坏,商人不见得存心害人,而是跟本不知道所使用的食材是否有害,至于生产有毒或使用劣质原料的恶商,当然也不会诚实认证,因此张贴安全证明这件事,宣示的作用远大于实质,并无实际效用。
两年前岛内爆发“食品含塑化剂”事件,主管单位全台稽查,厂商必须出具安全证明才能贩售,可是这种作法即使挡住了塑化剂,却对“毒淀粉”无可奈何;如今“毒淀粉”事件,当局采取对付“塑化剂”相同方式,看起来手段霹雳,可是全属被动,食品如此之多,添加物更是不可胜数,什么食物中加了什么料,单凭厂商一句保证,未必就算数,当局以事后被动处理的方式,有如守株待兔,未来必然会冒出新的未爆弹,绝对无法从根本上消弭问题。
“毒淀粉”事件,当局立法机构紧急修正“食管法”,提高罚金、加重刑责,若致人于死最高可处“无期徒刑”,也增加不得在食物中任意添加化学物质的“条款”;但是所谓“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食品问题也是一样,以恶商手段之高明,主管单位出手勤抓都未必能找到事实真相,更不必想靠一纸法规就能发挥多大作用。
“毒淀粉”案与台湾“立光农工厂商使用工业级防腐剂调制食品原物料”案,是岛内食品的两个层次问题,其一是在食品中加入不合法的化学物质,另一则是在食品中加入了劣质原料。何种化工原料可以加入食品,有明文规定,尚属可明确分辨的事实,可是食品中加入了劣质或是过期原料,很难分辨也不易做出立即的判定。
“食管法”修正,祭出“法条”来制止恶商,很难收到实效;“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民众生活上最重要一环,要确保民众食品安全,“坐而言”绝对不可能落实执行,至于如何招聘专家对厂商主动稽核,切实掌控原物料安全,就等着看主管单位如何“起而行”了。
更多台湾经济资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