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目前中国人口红利开始枯竭已成现实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3-06-13 12:45:14

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正常生产能力满载情况下经济长期增长能力的一个概念,也是一项衡量经济实力的标准。通常情况下,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是由其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以及使用效率来决定的。

经济增长既有实际的经济增长,也有潜在的经济增长。未来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还有较大空间,但客观现实是,我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正有所下降,未来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据统计,本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10.5%,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到9.2%,2012年则进一步降至7.8%。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为7.7%。

之所以这样判断,基于以下分析:一方面,需求不足的市场约束,使我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已处在高增长的后期。从总体来看,尽管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条件和环境已有了重大变化,需要客观辩证地去看待和理解。

当前,劳动力要素特别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被认为是影响经济潜在增长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由于人口红利的存在,即便是在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改善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可以保持高速增长。然而,从2003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还引发了储蓄率下降、养老医疗费用支出大幅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从劳动力市场看,过去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特征明显,劳动力价格处在相对较低水平。近年来,伴随着“招工难”问题的出现,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目前,我国人口红利开始枯竭已成为现实,劳动力要素投入带来的较高的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无法持续,需要将政策重点转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来,这是推动经济转型最为重要的一环。

全要素生产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管理效率和政府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制度安排,目前中国在很多产业和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接近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进入了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的时期。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推动技术进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绝非朝夕之功,特别是其在改进与发展方向上的不确定性,注定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难以维持此前的高增长。

(本报记者顾阳整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