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经济近年来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很多海外企业看好其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纷纷将投资方向转向非洲。但是应该看到的是,非洲在总体稳定的情况下,边界纠纷、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贫富差距、政党博弈导致的国家政权更迭等因素使其局部地区仍然处于动荡状态。随着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和工人进入非洲,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必然加大。
近期,广西民众在加纳采金被逐事件,反映出部分企业或个人前往非洲“淘金”的盲目性。要规避风险,我们必须理解非洲多元化的文化。对此,本报记者对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顾问兼副秘书长张国君进行了专访。张国君在马士基公司工作期间,几乎走遍非洲大陆所有国家,对非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具有全方位的了解,在与非洲开展经贸合作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记者:对于非洲人民,大家的印象可能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您认为中资企业到非洲发展,应该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非洲?
张国君:说起如何与非洲人打交道,我想大家首先要了解非洲的历史、现状和文化特征。
非洲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当地人民备尝屈辱和贫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浪潮风起云涌,非洲各国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诸多因素,各国的发展很不均衡,贫富悬殊很大,许多非洲国家依然贫穷落后。“衣食足而知礼仪”,这是我们同非洲人交往时应考虑的因素之一。非洲现代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很多地方仍是刀耕火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记者:由于历史原因,非洲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多元化?
张国君:就我所负责的黑非洲地区而言,人口有六亿多,百分之九十以上为黑种人,文化多元化是其主要特征。不同民族部落有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官方语言主要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欧洲殖民时代的建筑痕迹至今犹在,而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拜物教和巫医盛行;崇尚自然,同自然和谐共存是非洲人的特点;非洲人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善于用宗教教义解释和开示人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深受基督和穆斯林文化的影响,成为其生命中的核心内容,并时时为此产生流血的宗教冲突;牧师和使团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威望;酋长为部落最高首领,享有得天独厚的特权和很大的影响力。这些文化特征构建了一幅多彩多姿的非洲文化画片。
记者:中国友谊源远流长,中资企业如何因势而行,与非洲形成长远的互利合作关系?
张国君:中国和非洲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不久前习主席访非时曾深情回顾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今天,中非关系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双方各领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果。
在上述背景和条件下,我们在和非洲人民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维护中非人民的传统友谊,尊敬黑人朋友,尊重当地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注意仪表和言谈举止。在经贸往来中诚实守信,增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多和当地人民交往,深入了解和学习当地一切具有文明特征的有益的东西。学会寻找和使用共同语言同非洲人民交流,以增进感情和友谊。要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通过雇员属地化和多元化等手段更好地在非洲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