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兴未艾

来源:国际商报
2013-06-17 09:42:49

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兴未艾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与建设成为各国撬动经济复苏、实现增长的杠杆。随着民众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增长,各国政府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大规模的建设计划不断推出;同时,企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组织努力寻求合作机遇,期望通过国际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与建设,共同拉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6月6日~7日,在澳门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各国嘉宾围绕“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新机遇”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总体分析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持续增加,在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前景广阔、方兴未艾。

全球市场需求强劲

据了解,本届论坛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局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40名部长级官员、34家国际金融机构、26家外国行业组织,超过1300名代表出席。代表们对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前景普遍表示乐观。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锦章认为,欧美发达国家为更新升级老化基础设施和刺激经济复苏,亚非发展中国家要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各经济体为实现区域一体化,都需要在基础设施领域实现互联互通。因此,未来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将保持强劲需求。

来自于麦格理资本的高级董事总经理JohnWalker介绍了三种投资机遇。一是自然资源方面的设施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部分发达国家的土木工程等基础设施处于老龄化,需要进行重振;三是针对中国工程承包商,可以通过采购、收购以及在其他国家海外投资,拓展国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遇。

经合组织(OECD)2012年报告也印证了以上分析。据报告预测,2013~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55万亿美元,其中港口、机场以及铁路运输设施需求量11万亿美元,航空客运到2030年将增长两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倍才能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球对基础设施投资有着强劲的资金和技术需求。亚洲、大洋洲、南美和欧洲将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重点地区。水务设施将是各地区投资最大的行业,尤其在亚洲、南美比较突出,而非洲的基建投资侧重能源和交通行业。

投资多元呈现活力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风险高、时间周期长、流动性差等特点,融资难、渠道单一往往成为项目面临的最大难题。

然而,随着国际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热度再次升温,多个多边银行表示将加大对各国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银行正考虑设立全球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具,将资金引入最需要的项目,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据悉,中国正与金砖国家筹划成立金砖银行,重点投资基础设施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宋湘燕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各国必须加强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长期投资。据悉,截止去年底,中国的公路和铁路通车里程占世界第二位、高铁占世界第二位。宋湘燕认为中国摸索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跟其他国家分享,一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政府下放权力,企业自主决策,开放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市场;二是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保证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三是鼓励外资以贷款、入股形式,扩大了资金来源;四是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项目,对于公益性进行公私结合,对于经营性项目按照使用者付费的原则。

老挝公共工程与运输部副部长Lattanamakhounnyvong表示,老挝政府一直尽力发挥国内财富、金融资源,同时也得到了国际金融机构如中国进出口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韩国复兴银行等机构的支持。“我们还在考虑如何运用新的投资模式,比如PPP及BOT,以提供更多、更有吸引力的引资方式。”他邀请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国公司,来老挝发掘更多的商业机会。

据悉,随着民众对基础设施项目需求的日益增长,维护成本上涨、预算紧缩,各国政府纷纷转向私营部门补充资金缺口,利用方式包括私有化或者PPP等。私营部门投资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热情逐渐高涨,值得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从国际角度观察,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已有数十年历史。据安永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年世界范围内大约10%~15%的基础设施开支来自于私营投资人,有超过100个国家运用了某种基础设施开发的私营参与模式。

正如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所指出,当前,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有效手段。从融资角度看,开放合作、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他希望有关各方特别是金融机构能够顺应趋势,深化合作,创新融资模式,完善合作架构。

摄影秦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