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陪朋友在商场挑选童装,一个孩子近乎惨烈的哭声惊动了我:难道是找不到爸爸妈妈了?我寻着哭声走过去,瞧见一个小男孩坐在地上一只手揉着眼睛,另一只手在地上漫无目的地抹来抹去,两条腿则在地上来回搓着。一位年轻的女士,应该是孩子的母亲,静静地站在两排商品陈列柜之外,手里翻看着手机,恍如置身事外。
没有类似经历的人或许会对母亲的绝情而愤然,其实,在对待孩子一些过分的、超越原则的要求时,沉默或者不予理睬,是很有效的一招。这样一次之后,孩子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诉求,当出现类似情况时,自己会主动掂量一下,这个要求能否获得家长许可;几个这样的回合下来,孩子就会明白什么要求合理,什么要求无理,从而在心里建立起预期,对下一个要求在提出前先行自发调整,纠正自己的不当。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相似的。在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改革之前,当油价长时间处于国际油价之下时,每逢上调窗口临近,加油站前连夜排队车辆常常造成道路封锁,因为驾车人心里已经形成预期,并根据这一预期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样,最近人们关注的股市大跌与银行流动性吃紧问题就是一个打破预期的典型例子。
每个“半年末”,银行都面临时点考核,6月末的存款余额决定7月乃至下半年可放贷的总量。一般情况下,在商业银行资产时间配置上无法实现到期回笼以应对这一考核时,通常通过银行间市场操作来调剂补足头寸。而且,通常情况下,“还怕出事吗?有央妈担着呢”,每每市场钱紧的时候“央妈”都放水施救。
但是这次,这种预期落空了。
从6月6日起,银行间市场利率已经开始波动,在资金紧张的6月19日,央行宣布继续发行央票,向市场明确传达了信号,即坚决回笼流动性,6月20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高达11.74%,资金价格异常扭曲。
这一轮流动性紧张在多个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债券一级市场频现流标、二级市场现券收益率大幅飙升;货币基金出现大规模赎回、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陡升等,对资金最敏感的股市、黄金市场自然也随之而动。
直到6月25日,央行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将灵活调节流动性管理,引导流动性预期。当日晚间,央行发布公告,称已向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受此鼓舞,此后的几个交易日,资金价格逐步恢复。
事实上,生活也好,金融市场也好,预期无处不在,并常常左右着我们的行为。不过,正如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所说:“由于金融机构是管理风险的,所以预期尤为重要,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者还是市场的组织、管理者,都一定要稳定预期。”
在这方面,国外似乎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美联储政策所倚重的就业数据, QE退出时间表也提早在半年多公开,这些大方向的预期明确自然可以平抑一些意外的波动。反观国内,比较权威的就业数据一直空缺,CPI、PMI等系列经济指标与宏观政策变动的关联业内尚在不断探索中,而据此形成的预期与对行为的指引更有待明确建立。而尽早建立预期与行为之间的关联与适度的松紧,对于减少经济领域的不必要损失大有裨益,也非常必要。
最后,回到前文所描述的故事,当小男孩认识到通过声嘶力竭的挣扎完全无济于事,最后自讨没趣地收敛了哭声,佯装左顾右盼地爬到妈妈身边,这位母亲适时地伸出一只手,拉起孩子,帮他掸掸身上的土,平静地带他离开了。(证券日报 一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