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光义米原素以创新促发展 助力国家粮油产业格局突围

作者:冯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7-09 11:07:52

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转型的边缘。培育新的增长引擎,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创新,是从供给端来寻找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首选出路。粮油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之大计,积极发挥各方优势,推动民营资本广泛参与粮油事业,促进稻米油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将对国家粮油产业格局创新突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山东是中国的粮油生产大省,位于胶东半岛的青岛首先稻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稻米油生产民营企业的优秀代表,以其尹光義米原素稻米油为拳头产品,正在以责任、创新、果敢的创业家精神为国家粮油产业注入一股蓬勃的生命动力。

优化结构、促进粮油产业品类升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我国60%以上的食用植物油依赖进口。四大粮商ADM、嘉吉、邦基、路易达孚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从农作物种植、食品加工到食品销售终端的完整而庞大的产业链,垄断了我国80%左右的大豆进口货源,且外资企业正以控股或参股的方式进入我国粮油市场,控制了我国5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我国油料油脂的自给率仅为38%左右,随着国内消费人群食用油消费习惯的改变,食用油对外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其依存度甚至高达60%以上。《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要不低于40%。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而大力扶持多种食用油脂产业发展是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的最佳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与消费国,约有8亿人口以稻米为其主食。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曾表示,我国2011年稻谷生产量约为2亿吨,能够生产230万吨稻米油,这相当于我国1亿亩地所产大豆的含油量,这也将使我国食用油自给率提高5%-10%,是在不与粮食争地的情况下,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多样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基本安全

大豆是中国食用油主要原料,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据全球进口总量的1/3。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约有60%的食用油和6000万吨的大豆需要从国外进口。这种高度依赖,导致中国在大豆的定价方面早已经失去了发言资格,进而严重威胁中国食用油安全。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预测,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20公斤,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900万吨。为适应国民经济的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和食用植物油消费刚性增长的需要,《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工业”。这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粮油品类培育力度,拓宽我国食用油产品的供给渠道,进一步促进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发展。

稻米精深加工产业完全契合这一发展趋势,稻谷通过深加工和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除提供人们主食大米之外,副产物还可转化为营养丰富、生理功能卓越的健康食品原料。

中国是水稻生产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谷生产国和消费国,据统计,2012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04亿吨,约占世界稻谷产量的三分之一,约占我国粮食结构的2/5。米糠是稻米加工的附属产品,过去喂猪用的饲料现在经过提炼加工每200公斤稻糠可加工出约3两稻米油。一般来说,稻米的出糠率约为7%左右,其油脂含量约为18%~20%,出油率在12%~18%。如果以每年1.8亿吨的稻米加工计算,米糠产出量约为每年1260万吨,如果按照出油率15%计算,则每年理论上产稻米油189万吨,基本与当前第二大食用油花生油产量持平,所以稻米油的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创新促发展,鼓励发挥民间企业优势

稻米加工业是传统成熟的产业,但目前全国大米加工产能利用率相比小麦、玉米、油脂加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都低。目前,我国米糠制油利用率不足10%,而日本利用率高达100%。在过去的30年内,我国的稻米油工业没有得到有效发展,生产规模与发展模式仍然是散兵游勇的中小微企业为主,国内大型油脂企业由于受到产业链条与推广成本等因素限制,对稻米油的生产仅仅实行品类占有政策,无暇多顾,致使稻米油产业困局基本形成。

青岛首先稻米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稻米油深加工为主的科技型企业。公司总经理尹光义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指出,现在国内稻米油产业发展受困,究其原因首先是现有稻米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分布格局分散。稻谷加工厂的分散导致米糠原料难以收集,我国目前有7000多家水稻加工厂,小于100吨加工能力的工厂占七成,具备400吨以上加工能力的只占2%。由于缺乏先进的米糠稳定化技术,米糠在稻米加工厂产出后6个小时内不进行浸出处理便酸败无法使用,而一般稻米加工厂并无该项技术。三是精炼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国家尚无相关标准与技术扶持政策的出台,导致加工段缺乏先进的精炼技术,稻米油出油率低、质量没有保证。

企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生产模式与经营理念的创新与突破。据尹光义介绍,青岛首先稻米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稻米油生产浸出技术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一直以来以建设中国稻米油第一品牌为己任。旗下主打品牌尹光義米原素稻米油是一款定位高品质的米饭专用食用油。长期以来,公司积极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开展深度合作,以研发指导生产、以生产促进研发。在市场定位中,积极发挥民营企业特点优势,充分运用现在高科技手段,高效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创新市场拓展模式,如通过投资稻米加工厂建设米糠压榨生产线等措施优化原料渠道,极大地提高了米糠原料的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有效缩短了米糠毛油到精炼油的生产成本,保障了稻米精炼油的质量安全,提升了其生产品质。

破解食用油困局,政府的为与不为

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食品消费总量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对粮油食品的需求已从单纯满足于生理需求向更加注重营养健康等方面的需求转变。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天然、保健、营养、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因而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绿色食品等已成为目前食品消费市场的热点。据相关人士介绍,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以米糠榨油为重点的综合利用工作;70年代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稻米油产量一度达万吨以上,对平衡当时国内油脂供应紧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的米厂规模较小,米糠榨油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加上米糠保鲜及精炼技术等不过关,所以产量一直徘徊在万吨左右。稻米油生产始终停滞不前。

近几年来,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大量资金,稻米精深加工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行业,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米糠资源的开发力度,稻米加工企业规模化生产得以加强,米糠保鲜和精炼技术的提高带来了我国稻米油产量的逐年提高。进入“十二五”以后期,特别是去年两会后,国务院将国家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作为提升政府效率的重要一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也多次强调要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如何做好这个加法,笔者认为:

在稻米油政策安排上,各地政府应根据“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粮油生产、消费需求、加工业现有的格局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调整优化粮油加工业布局,扶持稻米油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大对诸如青岛首先公司这样的具有自主科技创新优势与产业规模的民营公司的扶持力度,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特色明显的粮油加工业新格局。以引导粮油加工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产业布局更加完善。

在稻米油的生产上,应加大推广“分散保鲜、集中榨油(浸出)”和“分散榨油、集中精炼”模式的力度,提高米糠利用率。力争到2015年,使米糠油和玉米油的产量由2010年的107.3万吨提高到180万吨,为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