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东盟将成中日FDI必争之地

作者:Sarah Oliver、Kevin Stahler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7-15 10:32:37

据《福布斯》7月14日报道,中国投资者已经成功打入世界各地。2014年3月,中国的海外资产增长到了6.13万亿美元。其中,海外直接投资(ODI)起到了温和、但却快速增长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的资本已经打入了欧盟、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这让人不禁想到日本在1980年代的“洛克菲勒中心时刻”(译者:即日本买下洛克菲勒中心)。如此同时,中国投资者对于临近的市场同样也是野心勃勃。

在本文中,我们探寻中国在东盟的扩大投资,并且特别要将之与日本作比较。因为无论是在投资方面还是在合并、收购方面,日本目前都是该区域的领跑者。从历史上看,两国所针对的国家和行业是不一样的。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需求也在改变。由此,这两个亚洲巨头总的投资额略将可能会越来越像。

从数据来看中日比较

在1995年到2003年之间,中国流入东盟的FDI总共只有6.31亿美元,还不到该区域全球资本流入的0.2%。到2012年时,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表明,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已经高达282亿美元。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东盟已经成为了投资的一片热土。中国2012年对东盟的投资数额排名仅仅在欧洲(315亿美元)之后,并且超过了对非洲(217亿美元)和北美(221亿美元)的投资。

与日本在东盟1210亿美元的投资相比,中国仍然相形见绌。但是在最近ODI的投资组合中(图1),两国都将该地区视作兵家必争之地。此外,中国的投资虽然在数量级上要小得多,但是2004-2012年间其资本扩张的速度却是年均56%,而日本却只有16%。这就意味着中日两国在这个地区的活动会进一步趋同。这些趋势似乎都支持投资者的预期:在未来八年里,中国东盟商贸理事会将会扩大双边投资到1500亿美元。

美媒:东盟将成中日FDI必争之地

东盟市场显然吸引着中日投资者。不过,两国的国家投资结构不大一样。相对而言,中国的投资更多的集中在东盟的前沿经济(frontier economies)。将近三分之一的投资投向了缅甸、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相较之下,日本90%以上的投资都流向了更发达的东盟五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其在越南的投资也只是从2007年开始才有小幅的增长。

从行业分布来看,中日的投资结构也不一样。根据Heritage基金会中国全球投资的数据库来看,2000年代中国的大规模风险投资大都集中在能源相关的行业。然而,2013年中国新增的大规模投资和合约就已经转向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图2)。有趣的是,这些投资的时机大致与2000年代中期的商品价格上涨一致,而商品价格尤其是金属在2012、2013年下滑,因此出现了投资的多元化。

美媒:东盟将成中日FDI必争之地

虽然并不直接可比,但日本银行对FDI的行业分解大致可以展示日本2013年在该地区的投资。可以看出,日本依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但是也已经开始转向金融和保险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图3)。

美媒:东盟将成中日FDI必争之地

展望未来

可以看出,两国都对东盟有着兴趣。但是,似乎日本也不是中国在该地区风险投资的一个恰当参照。正如其他人所观察到的,中国投资历来关注的是获取外国技术,或者是为国内的制造业汲取资源,而不是像日本一样向海外输出产品。不过,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经随着其经济发展而逐渐消失。因此随着边际利润率的压缩,制造业就被转移到了越南和柬埔寨。

此外,两国投资的转向也显示了一点,即东南亚是一个新兴的消费大市场,并且与全球经济越来越紧密,而且亟需基础设施。东盟的消费者们越发你争我抢,对中日的舶来品趋之若鹜。正如图3所显示的,日本已经越来越转向零售和金融业,为当地市场提供服务。中国和日本一样,也在该地区兴起了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修建一条铁路,连接中国南部和新加坡,并且穿过越南和泰国。此外,中国在该区域也在发展房地产和建设工程。

除开纯粹的经济动机外,亚洲这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也有着类似的地缘政治动机来向该地区投资。在贸易、外交、援助和国防方面,北京和东京都与东南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试图发展更紧密的关系,而直接投资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来说,意图最明显的国家就是缅甸。安倍政府决心要得到好感加大其影响力,因此他们取消了债务,提供了软贷款,发起了诸如迪拉瓦经济特区这样的重大投资。从中国来看,那些希望从越南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中大赚一笔的公司,已经越来越多地向该国的制造业投资了。

毋庸置疑,中国将在东南亚留下其非比寻常的烙印。但是,随着在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和消费者服务方面的收获之后,目前在中国和东盟的趋势都有着很强的信号显示,该地区的投资将会更为多元和复杂化。虽然做出断言尚且为时过早,但是日本可能马上就会发现一位强大的竞争者来挑战其在东盟的投资领导者地位——同时也是一个与日本自身极其相似的竞争者。

作者: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分析师,Sarah Oliver和Kevin Stahler。

译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助理,马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