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7月21日报道,英国媒体称影子银行不会对中国银行系统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的高级研究员黄育川的文章,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影子银行的定义有很多种,但为了评估风险的缘故,最好只涵盖那些同正规银行部门有联系的系统性重要活动。总体而言,影子银行加剧风险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向财政状况恶劣的借款人发放贷款。若要发展成严重问题,借贷规模必须占到整体经济规模的很大比例,而在中国这种情况并不属实。风险的第二种形式源自同正规银行系统的紧密联系。
某些形式的影子银行,如“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风险相对较小。但信托企业的确令人担忧,不同于银行,信托企业被禁止接受存款,但能够发放高利率的高风险贷款,购买证券或投资私募基,接着以诱人的高利率“信托产品”形式出售给投资者。
对信托产品的担忧有两个方面。其一已经过时,其二则被夸大。前者是银行能够以此将贷款转移至资产负债表外,躲避放贷限制。然而近期,中国监管机构已将此类活动占信托资产的比例限制在20%以内。
更多的担忧在于信托产品被过度投资在房地产和原材料领域。40%的信托资产被投放于这些领域,而信托产品的信贷风险常常高于银行,因为它们为实力较弱的企业服务。
但银行和信托企业间的合作已经缩减;并且,随着监管的加强,潜在的溢出效应已经减轻。信托业的规模占银行资产的比例不到8%。可能只有小部分的损失会被银行承担。此外,若投资者对信托市场失去了信心,投资者的资金会自然回流至银行。所以,投资者对影子银行失去信心,将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并减少其资金成本。
影子银行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理财产品。将理财产品同其他产品区别开来的是它与银行的密切联系,这会造成溢出风险。如今,银行被要求限制非传统信贷资产占财富管理投资组合的比例,且所有产品都必须明确同标的资产关联。
总的说来,影子银行活动给传统银行系统带来的风险远比杞人忧天者暗示的小。真正的担忧在于信托企业和银行的理财产品,但这两方面的担忧也被过分夸大了。由于部分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向信托业,其中可能出现重复计算。此外,半数以上的理财产品投资属于安全的银行同业资产、政府和金融债券。
归根结底,目前来看,影子银行中被大肆炒作,高风险的部分不太可能超过GDP的15%,或银行资产的6%。影子银行活动不会对中国银行系统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