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欧洲时报》近日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经济正努力转型,整个社会摆脱“速度情结”的共识也在逐渐加大。
文章指出,今年上半年,以“微刺激”领衔的中国经济操作,只是其中的一个例证,中国经济无论是调整还是增长,都还有很多空间。一如外需领域,5月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稳定出口的措施已经开始显效,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阶段的外交在外需总体减弱的情况下,积极开辟新的区域市场,对欧洲、南美、非洲的经济外交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再如服务领域,中国正努力摆脱服务业层次较低的状况,高端如金融、保险、文化、物流服务等,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凡此种种,一则说明中国平衡增长与改革已初见成效,同时也会增强外界对下半年中国经济乃至此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文章摘编如下:
在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创下6个季度新低之后,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失速甚至崩溃的论调就多了起来,并迅速成为海内外关注的一大热点。对于重要经济数据的变化,中国的决策者们自然不会不作为。为了稳定增长,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为小型微型企业减税、提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等等。这些措施因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明确限定了范围,被舆论冠之以“微刺激”之名。
二季度经济数据增速达7.5%,比一季度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被认为回暖明显,多数舆论自然将功绩记在“微刺激”的头上。这当然没错,甚至由于政策效果的显现存在滞后性,“微刺激”措施的利好未来还会持续释放,这无疑有助于下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
然而,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奇妙”恰恰在于,在化解一部分人担忧的同时,又会引来另一部分人的担忧。虽然新的经济数据已经证明“微刺激”初见成效,但仍有不少舆论担心,旨在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微刺激”可能会延缓同样重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中国经济本身就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过往也时常出现保增长与调结构矛盾难以化解的现象。既然如此,这一次又该如何看待同一经济数据下的不同担忧呢?
也许,上半年中国经济中的另外几组数据能够给出答案:从经济结构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关键力量,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6.6%,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无论是消费拉动,还是第三产业占比,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这一变化被官方视为“经济缓中趋稳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即是说这一轮中国经济转型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中国新一届政府平衡增长与改革的作为初见成效。这恐怕才是理解上半年中国经济回暖的关键,“微刺激”这个概念本身就具备了上述平衡属性,也同样属于这个范畴。正如英国《金融时报》评述的那样,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成功地拿捏刺激措施,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著阻碍结构改革的事业。
受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影响以及中国经济自身发展所需,中国经济正努力转型,整个社会摆脱“速度情结”的共识也在逐渐加大,在调整结构与保持增长间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无疑是能否形成最大共识与最终完成转型的关键。
今年上半年,以“微刺激”领衔的中国经济操作,只是其中的一个例证,中国经济无论是调整还是增长,都还有很多空间。一如外需领域,5月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稳定出口的措施已经开始显效,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阶段的外交在外需总体减弱的情况下,积极开辟新的区域市场,对欧洲、南美、非洲的经济外交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再如服务领域,中国正努力摆脱服务业层次较低的状况,高端如金融、保险、文化、物流服务等,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凡此种种,一则说明中国平衡增长与改革已初见成效,同时也会增强外界对下半年中国经济乃至此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