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8月12日电(信莲),据英国《金融时报》8月12日报道,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的国有企业(SOE)私有化进程。
《金融时报》报道称,过去,在“抓大放小”口号下,部分中央和地方性国有企业曾进行过私有化或者破产清算。业绩较好的国企则进行改组,或者部分上市,筹得数千亿美元资金。
这种情况在2003年发生了改变,当时中国政府变得不愿意放弃业绩不良的国企。
中国在2008年实施了经济刺激措施,这种宽松货币政策,加上要求国企通过投资支持经济的政治指令,对国企资产负债表造成了冲击,削减了资产回报率。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正在推动新一轮私有化进程。
政策制定者也希望,非战略性部门的“国退民进”将有利于提高效率。
据总部在北京的经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估计,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生产率差距拉大,国企的平均资产回报率约4.6%,而民企为9.1%。
考虑到以下情况,国企回报率低迷是个异常严重的问题:根据中国在2008年进行的上一次经济普查,国企仅占企业总数的3%,却控制着非农业部门30%的总资产。
就央企而言,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竞争力。
央企在金融、能源和电信领域近乎占据着垄断地位,这滋生了一种浪费和腐败的风气。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起的反腐斗争中,几十名央企高管落马就是例证。
在本次重组浪潮中,通常规模更大、盈利性更佳的央企也未能置身事外。上月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试点方案,拟在两家央企引入私人投资。然而,该试点计划的谨慎态度恰恰突显出了一点:控制着三分之二国企(全国有15.5万家国企)的地方政府将在这次私有化进程中起带头作用。
事实上,在中央政府公布试点计划之前,包括上海、北京、广东和重庆在内的地方政府都宣布了对大量国企至少实施部分私有化的计划。上海计划让60%以上的国企引进某种形式的私人投资。
地方国企几乎涉足每一个行业,但就非金融领域来说,地方国企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仅为1.2%,而央企的这个数字为2.5%。
债务沉重、盈利性差、效率低下和产能过剩,这些因素促使企业寻求引进投资,但也正是这些因素可能吓走投资者。假如地方政府试图让买方承诺保留效益不佳的工厂里的员工,也同样会让买方裹足不前。
此外,目前还不清楚地方政府是否准备好出让控制权,或者就像在上一轮国企改革中那样只出售少数股权。
但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相信,部分私有化和公司治理改革在让他们保有控制权的同时,将会提升效率。
(编辑:涂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