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在华经营风险有多大?

作者:远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8-13 16:32:03

中国日报网8月13日报道,英国媒体称西方企业在面对中国的反垄断调查时该做的不是计划大规模撤离,而是避免过度反应,并专注于寻找新的、适当的战略,让自己留在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继续做生意赚钱。

《金融时报》8月13日发表咨询公司Vendigital总经理罗伊·威廉姆斯的文章称,面对中国新一轮反垄断调查,西方企业应避免过度反应。中国仍需要外资助力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因此吓跑外商绝对不是其初衷。详细内容如下:

先是高通,又是微软,还有葛兰素史克,外企在华的经营风险有多大?

西方企业该做的不是计划大规模撤离,而是避免过度反应,并专注于寻找新的、适当的战略,让自己留在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继续做生意赚钱。

中国政府更倾向于在以下这类公司发现腐败或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只关心从中国获利,而不为这个国家带来有价值的东西以推动其未来经济增长。

简言之,如果某家企业让中国感到没有可借鉴之处,或只是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那么中国就会要么柔和要么突然地向它亮红灯。比如上调进口关税,进行反腐败调查,或采取更微妙的手段,如调整合资企业所有权,加大做生意的难度,或采取税务手段。

那些能为中方提供学习借鉴机会的企业,将更受中国欢迎和接纳,比如让中国人学会如何制造汽车或航空航天高端零部件,或掌握创新科技知识。

一旦西方企业了解到这种市场控制的分寸,它们将认识到在华的任何商机都带有附加条件和时间窗,它的时长可能是5年、10年,或更久,但如果业务没有演变,这个时长肯定是有限的。

从外界角度来看,西方企业貌似最近在华正逐渐遇冷,但这种想法完全错了。中国政府急于让国内产业向价值链上方移动,从而为中国人民提供更高的薪水、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大的购买力。中国需要西方企业帮忙实现这一目标,吓跑企业绝对不是他们的初衷。

我们应该认识到,西方对外来贸易的处理与中国并没那么大不同。在欧美等国,如果进入本国市场的商品很少或没有遇到国内竞争,政府多半会对该商品强加关税(或者为保护本土竞争力而开征关税)。

尽管撤出中国将是过度反应,但某些已经在中国运营的西方企业,或者那些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或许需要找到新策略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除非一个企业意识到,在销售其产品或者技术的同时,它需要提供教育当地市场的服务,并且乐于这么做,否则其无法取得成功。与当地的伙伴企业合作开展经营,有助于落实一种有计划的策略。当地伙伴在受益于与外企合作并向其学习的同时,通常还能得到可观的资本或者税收激励。

话说回来,在一个庞大的市场得到一扇不错的机遇之窗,加上与政府大力支持并乐见其成功的合作伙伴合作,有望构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商业理由,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企业首先应该确保自身的反腐败和反贿赂政策是完善的,在有必要的时候,还要确保运用本地专业知识,指引公司遵守正确的准则。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尽其所能,从一开始就管理好自己的风险。如果之后这些企业发现自己成为反垄断调查的目标,最坏的情况也只是被指控“垄断定价”。至少从世界其他地方的视角来看,这种指控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该企业是自身成功的受害者,而不是表明其卷入了腐败案。

对冲反垄断调查的风险还有另一个可能方案,就是确保企业在中国的商业利益捆绑在一个合资企业中,事实上这也是法定要求。这会确保中国人能从你带来的服务和知识中学习,并在今后将其应用于商业化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