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9月11日电(信莲)据英国《金融时报》9月11日报道,中国在过去30年里谱写了一个增长神话。同时,中国市场基本上不对境外证券投资者开放。如今,这一局面即将发生改变。
沪港通将翻开中国与世界金融融合的新篇章,并且迟早将重塑全球投资流动的面貌。
预计将于今年10月启动的沪港通,将首次允许中国内地投资者直接投资境外股票,并使全球投资者得以直接进入中国股市。
严格的资本管制隔绝了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对外证券投资(内地对境外证券的投资)仅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49%。对比更鲜明的是,中国境外对内投资(境外对内地证券的投资)仅相当于GDP的4%,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86%。
沪港通是缩小上述差距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最开始,这一项目将仅限于上海和香港两地的股票交易所,沪股通(北上)和港股通(南下)两条投资渠道受到每日额度和总额度的限制。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投资额度将会提高,项目范围将会扩大——把深圳的股票交易所包括进去,可能也会纳入大宗商品、债券和衍生品等其他资产类别。
长期来看,沪港通的意义十分深远。第一,它将把中国的巨量储蓄释放到全球金融市场上去。
中国人对储蓄的热衷程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他们的投资渠道非常少。银行存款利率有上限;许多所谓“理财产品”不够透明;近些年来境内股票投资回报一直不高。沪港通能提供的一大好处是方便了证券投资的多元化。中国高资产净值人士的海外投资额仅占其财富总额的5%,全球范围的这一比例平均为24%。
全球证券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增长神话的手段一直很有限,可这种需求非常强烈。自沪港通消息公布以来,港交所的交易额大幅上升,部分原因在于投资者们预测到,一旦“直通车”驶上轨道,大量的资金流入会推高那些在沪港两地上市的股票。
国际市场已欣然接受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项目。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批准了84家具有RQFII资格的境外机构,6400亿元人民币的全球潜在总可用RQFII额度已使用2500亿元人民币——远高于2011年200亿元人民币的RQFII额度。但沪港通将开辟一条投资中国的更直接渠道。
我们认为,国际指数投资者也将有需求。一旦上交所向更大范围的投资者开放,中国A股迟早会被纳入富时(FTSE)和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等指数的新兴市场指数。此举将从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那里吸引来更多需求。
目前,机构投资者持有中国股票的比例过低。在中国,散户投资者所持股票的市值比例为83%,境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占比分别为16%和1%。这与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形成鲜明对比,新兴市场散户投资者持股市值平均占比为35%,境内机构投资者为39%,境外机构投资者为25%。
中国股票年度成交量占比呈现出类似情形。在中国,散户投资者的年度股票成交量占比达到86%,而境内、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总和为14%。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的散户投资者年度股票成交量平均占比为45%,境内、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总和平均为55%。
最后,沪港通会确立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投资货币的地位。
近些年来,人民币跨境使用一直快速增加。去年,中国18%的对外贸易额是以人民币结算的,远高于2010年的2%。人民币资本流动也在加快,目前中国境外已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点心债券(Dim Sum bond)市场。
有了沪港通之后,隔开中国投资者和全球投资者的那堵墙会变矮。尽管中国市场的规模意味着,任何程度的资本管制放松都会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重要影响,但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融合将导致风险分担程度和流动性提高。
中国对世界开放金融,不但将提供一条新的融资渠道,而且将让全球投资者群体变得更加多元化、更稳定。更多国际性公司或许会选择到香港上市,因为这样一来它们可以吸引到“南下”的中国资本。未来,中国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可能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为无论国际机构还是散户投资者,都可以取道香港“北上”。
沪港通标志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翻开重要的一页。“直通车”将夷平上交所和港交所之间的壁垒,它甚至可能为世界其他交易所之间的合作树立一个典范。
(本文作者为汇丰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亚太区主管 范礼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