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应客观地看待职工工资的涨幅

作者:黄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1-03 20:03:58

作者:黄硕

黄硕:应客观地看待职工工资的涨幅

中国日报网评论员黄硕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这是社科院副院长蔡昉的最新说法。蔡昉指出,工资上涨现象是好事,它能改善收入分配,但是过快的上涨也意味着有过多的企业会变得困难。作为进步的一种机制,我们看到一部分承受不起高成本的企业已经垮掉了,可是另一方面,如果过快的话,的确会伤害我们的经济,有点承受不起。(2014年10月20日 央广网财经)

专家表示,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支撑这一结论的事实是,一部分承受不起高成本的企业已经垮掉了。然而,我们目前的工资是否已经呈现出过快上涨,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工薪劳动者劳动报酬增长相对GDP增长来说比较缓慢。从平均货币工资水平来看,中国全部雇员1985年平均工资为1120元,到2012年增长到34905元,增长了30.2倍。而同一时期人均GDP则从857元增加到29991元,增长了34倍。数字表明,我国工资上涨的幅度不是高于而是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劳动者的工资不是上涨过快,而是上涨缓慢。并且这是就全国职工整体而言的,如果就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困难企业来说,职工工资更是不升反降。

在不同行业领域,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单位,职工工资差距是很大的,甚至是巨大的。有关调查表明,高薪行业领域高薪职位岗位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证券、银行等)、电子通信、机械制造、影视传媒、房地产等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国企老总、私营企业主、个体老板、高级白领、明星等一类人,普通职员工资并不高,或不很高。

改革开放前,职工的工资普遍比较低,一般每月只有几十元,但并没有影响基本生活,因为那时候尽管经济不够发达,但是货币购买力不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职工工资普遍上涨较快,但是物价上涨的速度更快,货币购买力显著下降。

涨工资能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但是,理性地看,工资涨不涨,涨得快与慢,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工资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相匹配,货币的购买力强。只要二者相匹配,即使工资不涨,即使上涨慢,也不会影响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更不会伤害经济发展能力。相反,如果工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靠滥发纸币涨工资,助长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市场疲软,必然影响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影响经济发展能力。

其实,职工工资(即劳动薪酬)与企业效益、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工资高,涨得快,收入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更高,奉献精神更好,劳动效率、劳动质量也会更高,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形成企业与职工双赢局面。反之,如果工资低,涨得慢,甚至不涨反降,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出工不出力、劳动效率低、劳动质量差,影响企业效益,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如果工资上涨过快,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超出了企业承受程度,确实会使企业发展更加困难,甚至垮掉,会伤害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工资上涨快意味着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市场上扬,市场需求加大,拉动经济发展。工资上涨也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促使企业创新转型升级,走知识技术密集型之路。然而,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长很快,在世界上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但中国职工的工资却上涨缓慢,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影响了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总之,职工工资的上涨速度应随着经济发展进程而不断变化,并使之互相匹配,互相促进。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宏观经济大环境,避免单纯地谈工资涨得快与慢。

作者简介:黄硕,中国日报网评论员,央视网经济台财经评论员,和讯网专栏作家,陈复生基金理事,媒体人,北京自由撰稿人和时事评论员。他在BBC中文网、联合早报网、明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及其网站、Global Times(环球时报)、China.org.cn(中国网)等国内外多家媒体上发表时评文章,并在甘肃卫视大型财经证券电视节目《交易日》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的China Drive节目里对热点话题进行点评。作者邮箱:larryhuangshu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