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报:中国制造转身或放缓全球贸易

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4-11-19 09:40:54

参考消息网11月19日报道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研究,世界经济不太可能看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推动全球化的迅猛贸易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制造商正转向国内。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19日报道,这项研究试图回答近年最让经济学家们困惑的问题之一,即国际贸易增长的持续放缓是否意味着全球化已经“见顶”?

过去两年里,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低于全球经济增速,这是几十年来首次出现这样的局面。这一转变显然标志着某些经济学家所称的“超全球化”(hyperglobalisation)时代(其间国际贸易以两倍于全球经济增速的稳健步伐增长)告终。

许多经济学家将近年贸易增长放缓归咎于欧盟的经济困境,提出一旦欧洲反弹,贸易也将随之反弹。贸易增长放缓也被归因于近年贸易自由化步伐放缓。

但IMF和世行经济学家在他们的最新研究报告中表示,一个主要因素是结构性的。有鉴于此,国际贸易加速增长不太可能像过去那样,为整体经济增长做出同等的贡献。

“那个特定的发动机现在似乎耗尽了推进能量,”这个团队在IMF杂志《金融与发展》(Finance &Development)中写道。

他们认为,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但近年来,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的中国,在外商投资和本土工业发展的推动下,夺得了这些供应链越来越大的份额。

IMF和世行指出,1993年,进口零部件占中国出口产品的60%以上。如今这个百分比只有35%。

世行贸易研究主管阿迪提亚·马图(Aaditya Mattoo)表示,其结果是,尽管中国曾经是全球化的一个主要贡献者,但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它已开始“内向全球化”。他说,“这不仅是一个危机后现象。这是一个更大的结构性趋势,开始的时间更早。”

马图和其他作者认为,贸易增长放缓的这种结构性特点,可能增强了这样一个论点,即全球经济正面临较慢增长的“新常态”。但他们的研究也加剧了一场辩论,其焦点是越来越多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统计数字日益具有误导性。

主要由富国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经济学家,过去18个月来一直在试图说服政策制定者关注贸易的“增值”衡量标准。他们提出,这些衡量标准能够更准确地呈现往往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贸易关系。例如,从增值衡量标准看,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就会大幅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