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为我们“带盐”或许更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1-24 10:43:26

中国日报网11月24日电(涂恬)延续了千年的食盐专营或要取消,有分析表达了中国放开私营后,对食盐质量的担忧,是放开盐业私营还是让政府为我们“带盐”更好?

一个在中国施行了两千多年的制度即将走向终结,这就是过去一直由政府垄断经营的食盐专营制度。上周,中国工信部正式确认,有关部门正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总方向是取消食盐专营,让涉盐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此前媒体曾报道,中国的食盐管理长期以来由国家实行专营,盐业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垄断食盐销售,几经转手后价钱最高翻10倍。近期接连发生的几起“跨区域用盐”事件更是引发广泛争议,更是令“食盐专营”陷入到舆论漩涡中。食盐专营的历史可以追溯什么时期?中国终结盐业专营制度后,又会给国内的盐业带来何种影响呢?

追根溯源,中国对盐业的监管始于周朝。早在那时,便已有政府对盐征收消费税的政策。春秋时期,齐相管仲将其“发扬光大”正式创立了食盐专营制度,开中国盐法之始,以官制食盐为辅、民制食盐为主,官收官运官销,将租税置于官府专卖盐价之中,以增加国家收入。

历代中国政府究竟又究竟为何如此重视食盐买卖监管?其实,这主要是与古代食盐相对稀缺有关。由于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因此,食盐专营制度也就成为了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汉武帝时期,正是食盐专营,解决了和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的政府财政紧张问题。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的父亲的官职也正是“扬州盐课”,即俗称的“巡盐御史”。不光中国如此,盐业专营制度还曾经在世界各地都十分盛行,例如古罗马、古印度等等。可以说,盐既是民生之必须,也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古代盐业专营依据主要为增加国家税收,到现代盐税仅占国家税收很小一部分,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成为盐业专营的主要理由。有关数据显示,1950年,盐税在占国家税收的比重为5.4%,到了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0.04%。近年来,不断有声音提出,要打破盐业专营,引入市场竞争。有专家也指出,食盐加碘其实不必一定要采取专营模式。“以法律规定制盐企业加碘的义务,使之以竞争方式向市场自由供应,通过政府的质检、卫生和工商部门以及消费者对碘盐供应商进行直接监督。”

政府盐业专营制度的终结,会让“私盐”经营走向阳光之下吗?

在中国历史上,食盐从未放开过私营,所有盐业的私营行为都是违法的。在历史上,中国的“私盐”贩卖也一直是屡禁不止。由于盐业的暴利,历史上许多的富商大贾与地方诸侯都曾经靠经营私盐富甲一方,甚至一度威胁中央政权。赫赫有名的流寇——黄巢、王仙芝也都是私盐贩子出身。在现代,放开盐业私营,人们更关心另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食品安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盐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岩坦言,在当下的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私盐冲击市场的现象。但是,这样的私盐是否能够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却值得怀疑。他表示,说盐业公司是行业垄断其实不妥,在他看来,为了保证老百姓的食品安全,食盐专营继续实施仍有必要。

与王岩的观点相对立,原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陈卫国却认为,盐业专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他表示,食盐专营等于是用计划的手段来管一个商品,在当前的背景下,盐业的改革其实应该是“越快越好”。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比较折中的改革方案,应该把全国的盐业公司进行重组,形成几家大的集团,由这些国有控股的大型集团互相竞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对媒体建议,盐业改革可以向电信业取经,在全国分几个大区,把中盐总公司下属的公司彻底独立出来;下一步是逐步允许食盐生产厂家等企业进入流通领域,形成竞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进行全面开放。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近日表达了中国放开私营后,对食盐质量的担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盐消费国。迄今为止,食盐还没有同中国众多食品安全丑闻扯上关系。但是现在,中国网民担心,这种情况即将改变。

此外还有美国媒体认为,食盐由政府专营也有其可取之处:中国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有很多原因,一些原因涉及疲弱或缺失的政府监管。但是相比对自由市场的信任,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很多人似乎相信政府垄断更能保证食盐的安全。有评论称:“近年来,餐桌盐实际上是唯一没有受到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产品。如果食盐进行私有化,很难防止出现假的盐产品。”

食盐专营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加强盐业监管也必须同步进行。国家发改委的陈伟对媒体称,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需要特别担心。其实食盐行业内的大企业、骨干企业已经形成了,私营盐产业不太可能出现其他的竞争者。此外,监管体系的建设,包括法制建设也正在加速推进。

(编辑: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