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27日电(王璟)近期,日本知名企业接连出现大规模巨额亏损和萎缩,曾经盛级一时的日本企业夏普、松下、索尼等全球电子巨头正在滑向不可预测的深渊,就连如日中天的丰田汽车业随着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很可能痛失全球销量冠军的宝座。这使得“日企衰落”的论点更加铁板钉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不去深究,只从创新精神这一“日本企业”曾引以为傲的发展方向来看看日本企业是否还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日本企业失去了创新灵魂
创新过去一直是日本消费品的“灵魂”,从第一台随身听的发明,到变频空调的生产,无一不是经典之作。但是近年来,液晶面板上韩国公司推出OLED,手机市场上美国苹果公司拿出iphone,创新能力下降使日本公司鲜有“经典之作”推出。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公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种创新的精神,已经很难看到了。那个时候连美国公司都在学日本。与中国、韩国、美国的电子公司奋发向上的劲头相比,日本企业越来越显现出暮气。
曾经的日本的家电行业有过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这样伟的创业者和“时代把脉人”。他们通过灵敏的嗅觉可以洞察出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这样的领导者足以抗衡苹果公司独具风范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今天的日本家电行业中,这样的领导者已经寥寥。
有着“日本经营之父”称号的稻盛和夫指出,非常遗憾现在日本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的领导者。例如在索尼从零开始打造游戏业务的久多良木健(原索尼副社长),他或许被认为是异类,但可以说具备优秀领导者的资质。重要的是懂技术创新、了解生产一线的经营者。但是更多的企业缺乏这样的灵魂人物,现在日本企业中出人头地的都是文科、脑子转得快的人。
日本企业对技术革新短视
除了日本现在的公司中缺乏对技术“把脉”的灵魂人物,日本企业对技术革新的短视,也是令日本企业没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有一句名言:“你不能只问顾客要什么,然后想法子给他们做什么。等你做出来,他们已经另有新欢了。”而现在的日本企业更多的是在等着“顾客要什么”。
像索尼这样的特点非常明显。他曾是日本消费电子创新的“灵魂”,它推出了世界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第一台随身听、第一台家用摄像机……但近十年来,索尼并未推出能影响世界的产品。事实上,早在2003年,索尼便捕捉到了“数字化”趋势。然而,为了维持高额的垄断利润,当时公司高层将这一战略束之高阁。据索尼前董事会成员透露,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公司就嗅到了危机,当时随身听开始走下坡路。索尼也在寻找替代品,并于1992年推出MD播放器,市场表现不及预期,但因公司投入资源过大,不愿放弃。随后,索尼担心唱片业务遭受MP3重创,影响自己的音乐版权收入,于是排斥一切新格式。这种短视行为,导致索尼失去了发展MP3的最佳时机。2001年,苹果公司推出使用闪存芯片的iPod播放器,物理结构的改变使播放器小巧轻便,存储量大,并成功整合了iTunes管理软件,从而主导了整个MP3市场。
日本著名企业松下公司对此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这个称号不是白来的,松下在强手如林的经济赛场总得冠军,因为松下很善于做一名“跟跑者”,到了关键时刻,发力反超。松下公司的经营绝招是只改革、不创新。跟随在别人后面,但是最后总能得冠军。
日本观察员叶千荣认为,日本上世纪80年代推出了风靡一时的产品,但是90年代这种产品很难再诞生,它们的创新能力已经赶不上苹果--苹果有iPad和iPhone,而生产能力又赶不上三星电子--三星电子在半导体、手机和电视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企业的保守和缺乏创新导致了差距越来越大。
日本企业文化和国内环境影响创新
一位东京的技术分析师指出,日本的企业文化并不适合当前时代的创新精神。他们没有利用其创新思路来研制新产品、开发新市场,而是为其他亚洲经济体创造了许多唾手可得的便利。“那些更机敏的竞争对手,比如三星,甚至中国的厂商,都让日本制造商疲于应付。因此日本制造业的衰退远未结束。
业内人士还指出,日本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和日本国内的环境密不可分。日本长期忽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依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然后加以消化和吸收,在当今特别需要技术创新的时代,日本自然就落在了后面。日本不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而拥有最优秀的工程师,能把产品制造得极其精美,甚至有时到了极致,但始终不能超越模仿阶段。而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成果是科技革命性成果,而不是改良性成果,正缘于此,日本的产业结构一直集中在家电等传统产业上,始终没有创新性质的产品。
据资料显示,在日本的整个科研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只有14.5%(按研究经费计算),而美国与德国大约分别占50%和40%。日本的科学论文指数只有81,不仅远远低于以色列的376、西欧的295、美国的144,而且比世界平均指数低19%。一般认为,日本的应用研究比较强,然而,实际上日本在应用研究方面真正比美国占优势的仅是生产、机械领域。日本在原理发掘型或技术突破型的技术开发方面也比较弱,而在改良型上较强。二是日本几乎没有研究导向型大学。日本虽然自1870年以来发展了极好的学校教育体系,并拥有丰富的和各种类型的工程师资源库,但几乎没有研究导向型大学,因为日本把有关设计与开发的知识发展放在了公司部门而非大学。三是虽然日本把有关设计与开发的知识发展放在了公司部门,但在公司部门的科研中,无论是在理念还是体制上,日本的公司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
其次,日本社会普遍对发明创造伴随的“试错”缺乏应有的承受力,产品更新换代多体现为小打小闹的改良,缺乏真正意义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客观而言,日本制造业有非常扎实的基础,最具备挑战”国际一流“地位的潜力。在产能大量增加、有效需求日趋不足的国际市场上,企业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关键。当年的日本号称拥有”买下美国“的资金实力,完全有实力在投资创新产业上大有作为,然而却最终没能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
有日本评论人士指出,日本企业要生存下去的话就一定要具备紧迫性。近年来日本企业为应对困境也进行了不少变革,包括业务重组、提高员工流动性、聘请外国人进入企业管理层等举动,但收效甚微,最主要原因还在创新体制上未有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