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阴谋论升级2.0:产油大国是敌是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2-02 10:08:54

石油阴谋论升级2.0:产油大国是敌是友?

中国日报网12月2日电(涂恬)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下挫,石油“阴谋论”再度成为能源行业内热炒的话题。在石油“阴谋论”1.0版本的时期,炒高油价成为主要论调,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原油价格不断下行,石油“阴谋论”2.0已经顺势改为炒低油价。不管这些论点如何,背后隐藏的深意是,能源是撬动世界的万源之本,但是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能源需求不振这些都已形成趋势。

上周,持续下行的国际原油价格没有回暖的迹象,欧佩克“不减产”决定的横空出世,令低迷多日的国际油价再度震荡探底。12月1日早间的亚洲交易时段,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跌至67.90美元,又一次失守70美元关口。如此跌势之下,有美国媒体甚至发文宣称,展望未来,国际原油价格跌至40美元或许也不再是天方夜谭。

种种事实,令之前就甚嚣尘上的各类“阴谋论”再次升级,市场的目光也因此再度聚焦在了美国与沙特这两个石油市场的主要“玩家”身上。从“阴谋论”1.0版本到2.0版本有什么变化呢?原油价格的变化背后确有操纵者吗?

“阴谋论”1.0版本时代

在“阴谋论”1.0版本时代,主要是高油价导致了“阴谋论”的产生。在过去的十年里,油价狂飙,全球经济及民生大受威胁。

在2001年美国开始增加石油战略储备,而油价自2001年11月的低位每桶十七点四五元美元起,短短不足四年,升破70美元,升幅3倍。不少经济分析更指出,油价可能升至100美元,连国际货币基金会(IMF)一位高级经济分析员也表示,“油价每桶一百美元未必是奇想”。美国挥军“解放”伊拉克后,石油掠夺暂告一段落,油价不跌反升。

从此以后愈来愈多人认为,造成油价狂飙的原因不是市供求问题,而是政治因素,在国际上开始出现“阴谋论”的论述。

据外媒报道,当时,“阴谋论”有不同版本。第一种版本的“阴谋论”动机是经济层面的,涉及的可能是公利,也可能是私利。在美国整体利益方面,美国财团控制很多石油提炼和石油化工等相关产品市场,而美国的对冲基金和金融资本亦大量投入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他商品期货,因此,油价上升令美国人有所得益。私利方面,不少评论都分析过美国布什政权和石油业关系极密切,因此也引发过一番揣测。

第二个版本的“阴谋论”认为,高油价是实现美国政治、外交、经济和金融霸权的武器。西方经济的稳定与全球化的推行,需要有稳定的石油供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直以来,美国与第一产油大国沙特建立起“石油换安全”的特殊关系:美国维护沙特的君主制,而沙特以合理价格为美国提供稳定的石油。在1990年海湾危机之后,美军开始常驻沙特及其他海湾国家。所以,美国解禁石油出口有了不少反对声音,认为美国石油出口将对其能源安全产生威胁,不利于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第三版本是政经纵合的阴谋。这分析认为,如果美国政府解禁原油出口将对国际能源格局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以至于影响到世界多国经济。

石油“阴谋论”进化为2.0版本

现在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行,石油“阴谋论”顺理成章的进化为2.0版本。这个版本的“阴谋论”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产油大国之间的博弈;二是美国和沙特针对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博弈。

据外媒报道这个版本的“阴谋论”认为,美国与沙特是“敌”的可信度似乎更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为了保证国内能源供应,一直严格执行着原油出口禁令。但伴随着美国页岩油产业的不断发展,2013年美国开始逐渐对原油出口禁令实行松绑,并减少石油的进口量,以期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有预测显示,页岩油产量的不断提高,或将帮助美国实现华丽“逆袭”,一举成为能源大国,控制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供应,这对于老牌产油国沙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沙特为保住自己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主动权,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而沙特用来打击美国页岩油的主要手段,也正是压低油价,并希望借此迫使根基未稳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

或许是因为美国与沙特这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代价太大、牺牲过于惨烈,加之美国与沙特并非宿敌,并还有过利用油价战“打垮”苏联的成功合作历史,许多人不禁开始质疑二者的拉锯战或为做戏,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因此,美国与沙特实为盟友的“”阴谋论“”也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阴谋论”2.0另一个版本:绞杀俄罗斯

像“阴谋论”1.0版本一样,石油“阴谋论”2.0也诞生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美国与沙特联手绞杀俄罗斯的论点最为“扣人心弦”。

据外媒报道显示,在冷战期间曾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苏联,其国家三分之二的外汇收入均来自石油出口。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曾联合沙特等国发动油价战,当时的国际石油价格一度长期处于10美元以下的低位。此举也使得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经济陷入全面困境,许多人更是断言,油价拖垮苏联经济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既然这样的战略如此成功,石油价格如今再度大跌,被不少人视作是美国与沙特“故技重施”也并非无稽之谈。

支持这一猜测的论点主要来自这样一组数据,在欧佩克宣布不减产的当天,纽约外汇市场上卢布对对美元汇率盘中下跌了3.5%,至1美元兑换50.4085卢布,跌破此前业内公认的1美元兑50卢布的生死线。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局首席分析师AleksandrPasechnik曾表示,卢布跌破生死线意味着将对俄罗斯造成严重社会后果。此前花旗、IHS等机构的测算更是宣称,原油价格需达到每桶110美元,才能使俄罗斯政府实现财政预算平衡,因为石油与天然气带来的收入约占俄罗斯政府财政预算收入的一半。俄罗斯财政部长安托·西卢阿诺夫也于上月公开发表讲话称,近期国际市场上的油价下跌将使俄罗斯经济损失达到每年近1000亿美元。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被阴谋论者认为起到了相应的“打击”效果。

除了俄罗斯“躺枪”之外,“阴谋论”还认为另一个最有可能成为美国与沙特合力绞杀的对象的,就是中东产油大国、与美国不睦已久的伊朗。相关资料显示,伊朗财政收入的50%来源于石油出口。就算在西方国家解除其制裁的情况下,伊朗的油价也需要维持在100美元以上才能支持其政府预算。很显然,与财大气粗的沙特不同,伊朗承受低油价带来冲击的能力要弱得多。也难怪英国《金融时报》这样写道:“沙特希望借低油价侵吞其他产油国,尤其是老对手伊朗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油价下跌后最难受的国家并不是俄罗斯,而是伊朗。”

站不住脚的“阴谋论”

虽然这些猜测都环环相扣,貌似顺利成章。但一些分析人士称,依据市场基本因素判断,这样的说法目前不能采信。

分析指出,简单地说,实在高估了美国如今对国际油价的控制力,油价重挫对俄罗斯、伊朗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不假,但是不是美国蓄意为之还真不一定。即便美国有此居心,也属顺势之举,不可能在原油供应已呈分散化格局的全球市场上动手蛮干,且沙特阿拉伯在国家根本利益面前同样不可能义无反顾的帮助美国打压油价。

西班牙《国家报》说,很多专家都否认关于沙特开展价格战的说法。“石油政策情报”咨询公司总裁比尔·法伦·普赖斯认为,今天石油供应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产量下降而是增加。如果伊朗核问题得到解决,一年以后的石油日产量将增加100万桶;利比亚正在重返市场,伊拉克南部和北部不同,石油产量也在增加。没有事实支持关于价格战的说法。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同样认为石油“阴谋论”不靠谱,石油价格的变化更倾向市场说。美国即使想这么做,它也没有这个能力。这轮石油价格下降幅度特别大。粗略算一下,中国在此番下跌中省下600亿美元,也就是大约3000多亿人民币,美国的受益大概也是这个数,加起来就是6000多亿,等于什么都不干直接从俄罗斯和OPEC口袋中掏来这些钱。涉及的利益这么大, OPEC会配合美国做这个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