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折戟:都是中国企业自强惹得祸?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2-03 09:55:04

外企折戟:都是中国企业自强惹得祸?

中国日报网12月3日电 (王璟)由于经济环境变化、市场需求减弱、中国本土企业崛起等各种综合因素影响,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外企在在华的“黄金时代”已结束,事实真是如此吗?

2014年只剩下最后的一个月,当不少企业员工正盼望自己能拿多少年终奖时,一些外企的员工却在担忧自己能否保住饭碗。据目前多家外企财报显示,不少外资企业在华营业收入和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一些外企不得不打出“裁员牌”,通过缩减在华人力成本来止亏。

业务萎缩:大批外企在华丢城弃池

《华尔街日报》报道引用中国欧洲商会的调查数据,称去年在华裁员的欧洲公司的比例从2012年的10%升至16%,而计划增加长期雇员的比例从2012年的61%降至48%。这些裁员是在华运营的外资公司在华成本削减行动的一部分。调查还显示,2014年有24%的公司计划在中国削减成本,高于2013年的22%。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沃尔玛连锁公司将在中国裁员250人。该公司计划在中国重组业务、控制成本并改善销售下滑的局面。据消息称,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裁员主要集中在中高层管理人员,涉及118人。据北京商报报道称,从去年开始,沃尔玛开始在中国市场启动门店调整计划,在未来18个月,计划在中国市场关闭15-30家门店。关闭的门店数量占沃尔玛中国门店数量的近9%。

就在上个月,索尼集团被传出开始大幅度裁掉索尼移动中国区研发团队的消息,总裁员人数占公司95%以上,研发团队几乎被全盘砍掉。

2014年是宝洁进入中国的第26年。这位领跑中国日化市场二十多年的日化巨人,如今却要砍掉旗下半数品牌,数量高达90到100个,最终留下为宝洁贡献了95%利润的大约80个品牌。这位“全球日化巨人”再中国也开始走入丢城弃池、员工出走的境地。

全球第二大消费品制造商联合利华日前发布五年来最差季度财报。联合利华今年三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2%,其中,中国区销售额同比下滑20%。

百盛是马来西亚最大的零售连锁集团,1994年进驻中国零售业市场,是最早在中国经营时尚百货的外资连锁企业之一。自2007年开始,百盛业绩显露出了滑坡趋势。百盛2013年年报显示,除销售额略有上升外,其他主要业绩均有下滑,净利润更是暴跌58.4%至3.54亿元,这是公司上市9年来最差成绩单。即便高龄创始人钟延森复出,百盛业绩还是在一路恶化。一季度,百盛同店销售下滑8%。

就连银行业都不能幸免, 自2007年在华外资银行获准转制以来,外资行“本土化”已经七年,但近两年来,不论是业绩增速还是在华市场份额,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渣打中国的数据显示,2013年渣打中国的净利润从2012年的15.8亿元下滑至12.1亿元,缩水幅度达24%。

业绩下滑的外企样本不胜枚举,一个外企员工对媒体称,当你一觉醒来,看到媒体上到处都是自己公司的裁员消息,这肯定是一件毫无安全感的事情。

外企黄金时代并未过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在中国无往不利的外资企业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却屡屡受挫,导致外企陷入如此困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分析人士指出,或是外企在华的“超国民待遇”消失推波助澜,也有评论指出,或是外企在华“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原因真是如此么?

自上世纪90年代始,外资企业纷至沓来。彼时,不少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开出多项优惠政策吸引洋连锁进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2010年12月以来,外资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被逐步取消。于是,诸多观点将外资零售商竞争力的丧失归罪于此。但有外媒分析认为,中国对外企的“超国民待遇”并非一夜消失,因此,不能将业绩的好坏与此挂钩。在外资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曾获得过类似“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但这只是外资行业进入中国的附加因素,不会有哪家外资企业仅仅因为有这样的优惠政策才决定进入中国市场。“超国民待遇”也从来不是外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难道确如媒体报道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等因素影响吗?

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执行总裁狄思杰对媒体表示,“经济增速放缓并不一定是负面消息,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商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增长的引擎开始向服务业转移。这为外企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期。

狄思杰认为,经济增速放缓并不一定是负面消息,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商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目前经历的调整和变化会使越来越多的新领域包括医疗保健、教育、专业服务、创意产业等蕴含增长潜力。”对外企来说,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期,黄金时代并未结束“,狄思杰强调。

外企困境或因中国本土企业崛起

外企在华业绩的下滑,或是经济环境、市场需求、以及中国本土企业崛起等多元化因素导致的,但是也应注意,如果外企在华业绩如果继续下滑,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

有分析指出,在华业绩下滑不是所有外资企业,目前在华出现利润下滑的外企主要集中在PC企业、消费用品制造业等。原因很简单,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不振,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虽说我国第三季度GDP有所回暖,但这样的复苏还不稳固。在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下滑的背景之下,部分外企既要面对市场需求萎缩和同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夹击。

其中加入外企困境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实力强大,中国对外企在价格、质量、商业实践等方面的监管,都是导致外企在中国扩张变得谨慎的原因。

全球零售洞察力与咨询公司Kantar Retail发布的零售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2013年零售商排名中,沃尔玛继续排名第一,但与排名第三的中国本土企业华润差距持续缩小;中国连锁企业永辉超市更是在整体行业增速10%左右的情况下,2013年营业收入增长24%,净利润增长43%。在该机构的影响力预测中,未来永辉将紧随华润位列本土品牌第二大零售连锁企业。

与外企裁员相反,中国本土的科技公司的发展更是如日中天,媒体消息称,阿里旗下的高德公司直接在索尼大厦楼下”搭台“收割人才。随着全球影响力的扩散和资金的不断堆积,中国信息产业已经开始由扩张全球的趋势,甚至向海外反向投资,而且随着中国科技产业的实力增强,这样的样本还会逐渐增多。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中国市场需求的萎缩、同行竞争白热化,另一方面是外企在华的用工成本、税费成本、租赁成本等各种成本的逐年上升,导致部分外企的利润被严重侵蚀,在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况之下,很多外企选择年末裁员也是无奈之举。

分析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经济要经历长期转型的阵痛期之时,政府部门该做的就是如何通过税收、行政等优惠政策来留住外企,帮住他们摆脱难关,而唯有如此在华外企才能减少裁员的数量或者不致将总部移出中国。要知道,外企在华业绩如果继续下滑,对于中国经济和就业将带来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