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4日报道外媒称,美国和中国从来不是最好的朋友。就像他们自己也承认的一样,两国在太多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在奥巴马访问北京期间,两国政府选择采取务实做法。两国合作的成果之一是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协议。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根据该协议,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
此外中国还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王韬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为今年的利马气候变化大会和明年在巴黎举行的大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冉冉表示,目前还不知道这个协议的一些具体细节,包括“如何对承诺目标进行核实与监督”。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13日以《习近平和奥巴马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带来希望》发表社论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人意料地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带来新的转机。
社论称,这其中最大的加分点就是中国愿意作出承诺。此前中国政府的承诺一直是单方面的。中国作出的承诺将令其他国家更难找到观望的理由,从而提高达成多边协议的可能性。此外,中国也摆脱了不愿设立总体目标的状态。此前中国一直将目标建立在能源强度和人均产出的基础上。如今,通过宣布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中国接受了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作出相互承诺的逻辑。
奥巴马的声明中也有令人惊喜之处。美国有望兑现承诺,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
英国《卫报》网站11月13日以《中美减排协议: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斗争中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发表文章称,请不要怀疑,美国与中国12日达成的削减彼此碳排放的协议是历史性协议。这是多年曲折谈判中朝着达成一项意义重大的全球协议以应对气候变化迈出的最大一步。但也请不要怀疑,尽管该协议绝对必要,但仍远远不够。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这是一个“里程碑”——一次长途旅行途中的一个标记。
文章称,上述美中协议为巴黎气候大会注入了最珍贵和稀缺的要素:动力。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和中国宣布的措施不足以应对全球变暖。
其他国家备感压力
据德国《时代》周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美达成的减排协议对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国家来说也是一个信号。迄今为止,它们尽可能回避有关强制性气候目标的谈判。它们最重要的论据是,已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减少排放的工业国家要为气候变化承担历史责任,且鉴于它们的发展领先地位,绝不能指望新兴工业国家做出类似努力。现在,情况似乎正在缓慢变化。
报道称,中国和美国终于展示了雄心,而德国国内的相关负责人却对于到底是否应当认真对待既定的减排目标争论不休。到2020年,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较1990年降低40%。目前看来,这一目标将实现不了。
另据《印度教徒报》网站11月13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签署了一份有关气候变化及清洁能源合作的历史性双边协议。该协议将对筹备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产生影响。
报道称,印度也必须开始展开创造性思考。印度一直坚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主要指工业发达国家)/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温室气体方面的立场,这一做法也需要反思。气候变化责任应当区别对待是必要的,但在与二十年前截然不同的年代,这样的区分还会是有意义的吗?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称,对许多不愿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而言,随着中国宣布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以及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这一借口不复存在。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中国环境论坛负责人珍妮弗·特纳说:“如果中国和美国说‘我们都在做这件事’,印度会说什么?现在没有人躲在中国后面了。”
资料图:一处设置在郑州市花园路农业路交叉口的“无车日”告示牌(9月22日摄)。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河南省郑州市在农业路(不含)以南、桐柏路(不含)以东、航海路(不含)以北、未来路(不含)以西的区域内划定了交通重点管制区域,除公交车、执勤车、特殊车辆以外,其他汽车不允许驶入。郑州交警提醒大家选择公共交通、步行、非机动车等绿色环保低碳方式出行。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2014-11-14 09: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