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亚洲经济减速回归均值是常态

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4-12-18 16:08:58

  参考消息网12月18日报道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12月14日刊登题为《亚洲欣快症还是亚洲恐惧症?》一文。作者为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候选人保罗·哈伯德。

  文章称,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长期预测的人士预计,未来若干年,亚洲,特别是中国将保持高于世界趋势的增长率。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等最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至少在未来十年将保持8%的增长率。半官方的《中国2030》报告预计,这个十年晚些时候将保持7%的增长率,2030年前降至5%到6%。《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则预计,中国经济和印度经济将在2025年前保持7%和6.75%的增长率。

  回归均值是常态

  但“全球经济将越来越被这两个巨人的发展轨迹所塑造和提振的观点”最近被劳伦斯·萨默斯和兰特·普里切特诊断为“亚洲欣快症”。他们的认真研究告诉我们,这种“超高速增长难以为继……事实上,经验告诉我们,回归均值是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征”。新兴国家尤其具有以下倾向:经济超快速增长但持续时间很短,随后进入减速期,回到世界平均水平。他们认为,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将大幅放缓,……主要是因为快速增长都会面临这种情况”。

  30年来,世界人口的约四分之一生活在萨默斯和普里切特所说的年均6%这一“超高增长率”的国家。这种增长在时间上具有异常持续性。1980年至2014年,中印两国的经济增长比美国的经济增长稍显不稳,但远远高于后者的增速起到了缓冲作用。其间,有5个年份美国实际GDP出现下降。尽管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元危机,但其间中国经济哪一年都没有出现负增长。印度经济也没有。

  持续追赶式增长

  那么,为什么两位哈佛大学教授断定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历的情况很反常呢?

  萨默斯和普里切特以丹麦为例来说明,仅基于长期趋势的94年增长预测并不太离谱。但丹麦在1910年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其人均收入超过西欧平均水平,相当于美国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三。94年后,丹麦人均收入水平达到美国的80%。就对亚洲巨人的情况作出推论而言,丹麦在1910年已经是一个富裕小国的事实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

  时间序列回归往往会漏掉结构突变。当中国机构从上世纪70年代末坚定地大规模走向市场经济时,情况无疑就是如此。印度开始(部分)实行自由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

  中国并非只是简单地采取撒切尔或里根式的放松管制政策。中国人重新发现了私有财产权,重新发明了私营企业,并重新开放对外贸易,以期赶上现代科技。上世纪七十年代使用简单的均值回归预测技术会完全漏掉这一点。使用这种技术也没有看到目前实现持续追赶式增长(尽管增速放缓)的潜力。

  文章称,现代游客很容易忘记中国当年的贫困状况。根据安格斯·麦迪逊对历史上GDP的估算,1820年美国人均GDP比1978年中国人均GDP还高。30年后,中国人均收入赶上了大萧条前美国的水平。根据中国目前机构的质量判断,中国可以达到美国生产率水平的三分之二——变得比较富裕,但仍落后美国边疆30年。乘坐磁悬浮列车前往上海的游客也许看不到这一点,但搭乘夜间大巴前往安徽农村地区的人们认识到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全球化提供机会

  长期趋势并不能保证能预防政策失误或市场冲击。正如大萧条前的美国一样,中国目前也面临巨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萨默斯和普里切特就此对我们进行了及时提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冲击涉及的政治因素可能发挥的作用是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方面的最大未知因素。

  中国领导层认真对待历史的方式令澳大利亚或美国这种比较年轻的国家难以想象。过去一个世纪,美国首次成为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不成为超级大国将成为历史反常现象。

  事实上,中国的崛起可以更好地被视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密切相关的世界重新崛起。先是在欧洲,后来在北美,新技术和新能源切断了这种联系,导致国家财富出现极端不平等。所以,今天的美国人口数量仅占全球4%,GDP却占到16%。

  文章称,技术和制度在全球扩散为贫穷但人口众多的国家提供了追赶机会。中国GDP也占全球16%,但人口数量却占到全球20%。指望这成为其天然休息处——这是大家都按照全球趋势增长的结果——也许是亚洲恐惧症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