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菲兹:不应担忧欧元区消费者价格下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1-09 11:22:01

中国日报网1月9日电(信莲)据英国《金融时报》9日报道,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董事总经理比拉尔•哈菲兹近日为《金融时报》刊文称,不应当担忧欧元区消费者价格下跌。以下是哈菲兹该文章的摘编:

市场的平稳运行,需要价格自由地上下波动。然后,它们可以作为信号,把资源引入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的用途中。唯一重要的是相对运动。深海洋流可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推动两支对立的舰队。但舰队司令们需要考虑的是他们舰只之间的相对移动。

经济学家似乎很清楚这一点,只要他们待在自己的“自然栖息地”大学校园里。但是,如果让他们走出校园坐镇央行,他们就会执着于阻止物价下跌。他们会编造奇妙的理论来为自己的荒唐行为开脱。如果物价下跌而工资未降,企业将不得不解雇员工。如果工资下降而未偿债务负担未减,债务人将会无力偿债,或者至少消费能力会下降。

这些都是有趣的推测。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得益于经济史学家的辛劳工作,我们可以追踪19世纪早期至今30个国家的人均产出年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关系。

物价下跌时,年均通缩为4.4%;物价上涨时,年均通胀为5.1%。但事实证明,无论物价是涨是跌,(经人口和物价变化调整后的)平均增长率都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在通胀期还是在通缩期,人均产出的年均增长都为1.6%。就产出增长而言,涵盖两个世纪的数据并未给出任何证据证明通胀优于通缩。

并非所有地区都是如此。亚洲的增长在通胀期比通缩期快得多。北美经济体在通缩期年均而言呈现萎缩。就这个问题而言,最著名的通缩期是“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那段增长低迷的时期对美国来说是一段尤为痛苦的经历。

与此相反,欧洲在通缩期的增长高于通胀期。回首过去,德国在物价下跌时的经济表现尤其出色,它在通缩期的产出增长为2.6%,在物价上涨时仅为区区0.6%。

这并不是说捱过通缩期(或通胀期)的人们总是有着不错的体验。但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长期的历史记录是喜忧参半的。

物价下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需求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债务负担加重,破产增多,资产价格下跌。这是不好的。另一种是供给增加,这可能反映出生产效率有了提升。这是个好消息,它会导致实际工资和资产价格上涨。因此,了解通缩的根源至关重要。然而,在最近几十年里,央行行长们常喊的口号却一直是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通缩、必要时采取激进的货币刺激。

这或许并不是最审慎的做法。在21世纪的头十年,这一政策似乎助长了资产价格膨胀,并造成了金融不稳定。随后出现的2008年危机唤出了通缩幽灵,而这恰恰是央行行长们想避免的。同样,世界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一路狂飙后,也在接下来的30年代陷入了萧条。

眼下,世界各地的通胀率正在走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缘于油价下跌。美国或会跟随欧元区的脚步陷入通缩。政策制定者们不必惊慌。希腊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在过去一两年里都经历了通缩,其间它们的经济却出现了一段时间以来最为强劲的增长。真正重要的是过往危机留下的坏账是如何被清理掉的,以及我们是否又在吹大一个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泡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