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月9日电(涂恬)位列全球顶尖投行之列的渣打银行日前突然宣布,将正式结束该行遍布全球的股票经纪、股票研究和股票上市业务,并通过大规模裁员来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作为全球首家正式全面退出股票业务的投行,渣打此举在国际金融领域引起的震动自然可想而知。而从曾经的无比高调到今日的黯然离场,渣打舍弃股票业务的“壮士断腕”之举到底是“自救”还是“自残”,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突然叫停股票业务,渣打或为“断腕自救”
即便对渣打盈利状况不佳的事实早已有所了解,但在许多人眼中,渣打此次突然宣布退出全球股票业务的决定,仍然是略显仓促了。
据英国路透社1月8日的报道,效力于渣打旗下遍布全球各地股票部门的员工们,几乎都是在早上到达办公室时,才得知了自己已经失业的事实。
“我们早上来到办公室后,才被告知股票部门已经解散了。”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一名自称隶属渣打新加坡股票分部的女性员工这样表示。路透社报道称,有不少新加坡分部的员工是在得知被解雇的消息后,被人“护送出”公司的。而几乎在同一时刻,效力于渣打银行香港股票分公司的银行家们早上前来上班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办公室已然上锁。
据路透社援引渣打银行内部的消息,此次退出股票业务后,渣打在全球范围内的裁员总数或将达到200人。而在渣打银行CEO冼博德(Peter Sands)眼中,大规模的裁员与裁撤整个股票部门的决定,无疑是渣打在面临经营困境之际不得不做出的“断腕自救”。
资料显示,自2014年初以来,渣打银行的盈利状况正在持续恶化。2014年11月,美国著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有史以来首次下调了渣打银行的信用评级。而在此前的不到12个月内,标准普尔曾连续三次发出盈利警告,并反复强调称,渣打银行由于不良贷款而承受的亏损正在逐步扩大。
媒体报道称,如此不堪的运营状况,早已让渣打银行过去一向业绩傲人的CEO冼博德坐立不安。据报道,截至2013年的十年中连续创下优秀盈利业绩的冼博德,2014年以来一直承受着来自股东的巨大压力,他们要求渣打尽快采取措施,在2015实现年扭亏为盈,并由此于2014年宣布了削减成本的目标。
根据渣打银行2014年公布的这一目标,该行在2015年内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裁剪大约4亿美元的运营开支。此前渣打已经裁撤了隶属零售银行业务部的4千名员工,预计这可以为今年渣打银行的运营省下2亿美元的成本,而此番退出股票业务的决定,又可以为渣打省下另外的1亿美元。
“他们去年宣布了削减成本的目标,而今天渣打所做的,就是在执行这一目标。” 泰国金英证券公司(Maybank Kim Eng Securities)分析师Steven Chan表示,“此举无疑有利于渣打提振盈利。”
逆市而行,渣打裁撤股票业务是否等于自残?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渣打银行此次宣布全面退出股票业务,对于投行圈无疑是一次“强震”。借助此举,渣打正式成为了全球首个全面退出股票业务的投行。但渣打裁撤股票业务的决定到底是在“自救”,还是在市场形势转好背景下一记不合时宜的“挥刀自残”,对此部分业内人士则持有着不同的看法。
资料显示,渣打银行高调进军股票业务,始于2008年11月。当时渣打收购了摩根大通嘉诚旗下嘉诚亚洲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并曾宣称,渣打之所以借助收购嘉诚亚洲强势回归股票业务,是因为看到了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亚洲市场“一枝独秀”的增长潜力。
然而,在分析人士看来,六年后的今日,渣打退出股票业务的选择,却多少具备了一些“逆市而行”的意味。英国路透社的报道显示,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下滑后,2014年亚洲证券承销市场已经开始再度繁荣。2014年,证券承销行业的费用收入同比前一年增长了74%。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2014年,安排和承销股票发行业务仍然是全球投行在亚洲市场最大的收入来源。举例来说,各大投行借助在亚洲市场经营股票业务所得的盈利,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整体收入中,占比就将近达到一半。2014年第一季度,各大投行从亚洲股票资本市场获取的收入也同比增长了68%,至14亿美元。
与此同时,在传统的固定收益业务持续萎缩的背景下,全球越来越多的央行正在将盈利的筹码押在股票业务之上。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虽然股票业务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抵消固定收益交易的下降,但它却对逐渐萎缩的投行业务收入有一定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积极效果应该会越来越好。”摩根大通伦敦银行分析师Kian Abouhossein说。“股票承销是与股票价格高度相关的,股价上涨,承销市场就繁荣,同时也对二级市场股票销售和交易业务有帮助。”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约有1155家公司首发上市,融资逾2380亿美元。按融资总额计算,这是2010年以来全球IPO市场表现最好的一年。年内中国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的上市,更是创下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纪录,此事件也将这场IPO盛宴带入了最高潮。通过参与IPO、承销新股赚取的佣金,更是让包括高盛、摩根在内的投行赚得盆满钵溢。彭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高盛参与了全球109家公司的IPO,承销费净收入为47.6亿美元。摩根大通紧随其后,涉足了113家公司的IPO,斩获收入40.3亿美元。位居第三的摩根士丹利与前两名差距较大,承销收入近3.72亿美元。
这样的背景下,渣打退出股票业务的决定,似乎是很不明智的,带着一些“自残”的味道。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市场形势已经转好,几大著名投行2014年的股票业务做得也不错,不过与其他业务相比,股票业务仍然是一种需要大规模、大交易量,且利润较低的业务。这就意味着,股市的复苏只有对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瑞士信贷这样的“顶级球员”才可以算是一个良机。股市的崛起所能创造出的利润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近期利润疲弱的大多数银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渣打退出股票业务虽然带着“自残”的味道,但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无奈之举。
自救自残难断,未来渣打该怎么办?
尽管对于渣打此次毅然决然退出股票业务,业内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对于现在的渣打而言,接下来究竟该做什么,似乎才是决定其生死的关键。
据悉,在宣布退出现货股票业务、股权资本市场业务和股票研究业务的同时,一名知情人士也向媒体透露称,渣打未来仍然会继续发展可换股债券及证券衍生产品业务究,以支持其核心业务。
此外,媒体也援引了渣打银行主席Peace去年年底接受采访时的表态称,伴随着削减成本,未来渣打将有可能大幅度调整商业模式,裁掉许多员工,甚至于会换掉大批管理层。部分分析人士表示,由此来看,渣打退出股票业务或许只是其调整过程中的第一步,未来,渣打或许会采取更大的动作,来挽救自身目前不景气的盈利状况。
但无论渣打此次推出股票业务是“自救”还是“自残”,从目前市场的反应来看,渣打主动采取行动落实削减成本计划的举措,可以说是受到了欢迎。英国路透社报道称,在渣打退出股票业务的消息传出之后,该公司在港股市场上的股价立刻上扬2.8%,路透社评论称,这一动向显示出,股东们对于削减成本后渣打利润的提升,可以说是抱有很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