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和工商总局“掐架”的底气从哪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1-30 16:28:22

阿里巴巴和工商总局“掐架”的底气从哪来?

中国日报网2月1日电(涂恬)近期,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与工商总局之间的一场华丽“掐架”持续升级,不断吸引着全球媒体的关注。虽然这场围绕“假货”的监管风波并非始于现在,但在本轮“掐架”的过程中,阿里巴巴作为一家企业,对工商总局的指责“不买账”且“反击”的高调态度,却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如果抛开“假货”之争只论“姿态”,阿里巴巴和工商总局“掐架”的底气究竟是从何处而来?

一场由正品监测结果引发的“掐架”

梳理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轮的“掐架”,要从是本月23日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说起。

媒体援引23日工商总局发布的监测结果称,在此次监管部门从淘宝网抽取的51个样品中,正品率仅为37.25%,而从另外三家B2C平台--京东、天猫、1号店抽取的20个、7个以及10个样品中,正品率则分别达到了90%、85.71%和80%。

工商总局的监测结果一出,立刻引发了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的激烈回应。据报道,淘宝网曾于27日在其官方微博中发布《一个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刘红亮司长:您违规了,别吹黑哨!》,对这一结果给出了强势回应,并在文章作出如下表态:“我们接受神一样的存在,但我们看不懂的是,屡次抽检和报告中,不同的标准和神一样的逻辑。”此外,该文还引用了工商总局令第61号《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第17条规定,指出其“抽检程序违规”。

而针对淘宝网的质疑,工商总局也随即在27日晚间给出了官方回应。媒体援引其发言人于法昌的表态称,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是工商总局的法定职责,其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一直秉承依法行政的原则开展网络市场监管执法工作。于法昌还表示,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是评估市场风险、警示违法经营的重要工作方式。

这一轮的交锋之后,两方的“掐架”于次日迅速进入了第二轮。当天上午,国家工商总局公开了2014年《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指出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对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信用评价存有缺陷、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此外,工商总局还在该份文件中指出,2014年7月16日,工商总局网监司行政指导工作小组曾联合浙江省工商局、杭州市工商局(市场监管局)在浙江省工商局召开过行政指导座谈会,阿里巴巴集团主要负责人员及核心部门管理团队与会,接受行政指导,为了不影响阿里系上市前的工作进展,该座谈会是以内部封闭的形式进行的。

随后,当天下午淘宝官方微博删除了“小二心声”文章,并发表官方声明表示,刘红亮司长在监管过程中的程序失当、情绪执法的行为,用错误的方式得到的一个不客观的结论,对淘宝以及对中国电子商务从业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淘宝方面决定向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投诉。

阿里“叫板”姿态前所未有引发关注

此轮阿里与监管部门的争锋相对颇为引人注意,而阿里巴巴面对指责“不买账”且“反击”的态度则引发了比事件本身更大的关注。在外媒看来,针对监管部门的批评,阿里巴巴作为被监管方非但并不买账,还反击监管人员存在失当行为的做法过去在中国几乎是前所未有。

美联社1月28日刊文称,中国监管机构周三发布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报告,这份报告针对的目标是中国最大的企业“明星”之一。报告指责称,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未采取足够措施来阻止假货在该集团旗下各大网站上销售。阿里巴巴集团则并未被吓倒,而是作出反击称一名政府官员对该集团存有偏见且行为不当。在中国,这种公开的对抗几乎可以说是闻所未闻。

英国《金融时报》于1月30日刊发《阿里巴巴回击中国工商总局》一文称,针对中国监管机构本周发布的一份批评报告,阿里巴巴给予了猛烈的回击,称其为“不实及不公平的攻击”。该文还援引了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的表态称,公司否认工商总局有关去年7月就告知阿里巴巴有关调查的说法,更坚称公司从未要求工商总局为IPO推迟发布报告。

美国《华尔街日报》也于1月29日发表文章称,政府部门与一家该国最著名的公司发生“公开纠纷”实属罕见。但该文也对这场“掐架”可能给阿里巴巴带来的影响表示了担忧,文章称,该场风波或许凸显了这家去年从全球投资者手中募集250亿美元资金的公司存在的风险。

阿里巴巴“掐架”的底气从哪来?

阿里巴巴高调回击工商总局的做法赚足了眼球,但在分析人士看来,作为企业,阿里巴巴此次“反击”监管部门批评的态度背后却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有观点认为,阿里巴巴之所以敢于和工商“掐架”,其“底气”或许就来自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后,政企关系不断演变的自信。

新华社援引网友的评论称,阿里巴巴此次叫板,或许是撕开传统管理监督那金刚罩的第一道口子。企业受到“委屈”不再像以前“哑巴吃黄连”忍气吞声,也透露出政企关系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

不过,虽然企业的“胆子”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但诸如假冒伪劣商品之类的问题确实也危害到了消费者的利益,在新时代背景下,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又该如何优化他们之间的合作,确保消费者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占明认为,工商部门作为政府的市场监督部门,有权利有义务对于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督,这是净化市场环境的必要手段,但前提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都是科学合理的,不应出现仅针对于某些企业的片面的调查结果。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纪玉山分析此次“掐架”事件时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常态化的定期抽检制度,拿出客观公正的调查依据来对企业进行正当的监督和处罚,与此同时,工商部门也不能单纯监管而忽视服务,要做到监管与服务并举,对于企业存在薄弱环节、问题隐患等及时发出预警,协助企业寻找健康稳定的发展之路,而非单纯以抽检调查等结果对某一方施压。

“作为电商平台,阿里巴巴等企业有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责任,商家和企业也有责任保证产品货真价实。但实际情况是,如果平台上的商家和企业出现隐瞒售假等行为的时候,可能网络平台对此类行为会存在技术性的问题,无法及时主动监督。”纪玉山等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无法认定淘宝网上的售假行为程度如何,但通过此次事件,淘宝网也应该意识到问题所在。

专家认为,淘宝网应该通过更为严密、及时的监管手段,维护平台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尤其是在商家的准入上要适当提高门槛,不能把实惠低价与伪劣假冒划等号,要对商家的资质、信誉度等指标进行充分核实,同时要建立质量问题预防、商家淘汰与惩戒机制,并且要落实这些措施。

金占明表示,企业应该与电商平台和政府部门形成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各方都有责任共同维护市场秩序,不能单纯归咎于某一方。同时,监管部门一定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销售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提高违法成本,以法律为依据做到公正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