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资生堂官方宣布要在2016年全方位实施品牌与区域性业务的管理优化,在此之前,资生堂将做出一系列管理层面改革,其中最惹眼的一条便是:原本在管理体系中独立存在的中国业务部会与其国际业务部等部门合并为新的全球事业部。
换句话来说,就是资生堂中国业务部被取消了。对,就是那个全球各大化妆品集团老板都会说,“中国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业务市场。在所有外资品牌削尖了脑袋想挤进中国市场抢蛋糕的年代,资生堂却做出这样的决定,难道真的是有钱太任性?
无法准确迎合中国消费者
在资生堂2014年底公布的上半年财报中,关于中国的描述是,“鉴于外汇浮动趋势、中国销售预期下降和主要针对中国的门店库存水平的优化计划,集团将全年各项业绩数据水平均作出大幅调整。净利润从原本预期的380亿日元,约合3.41亿美元下调至300亿日元,约合2.69亿美元,意味着比2013财年增长17%。营业利润从此前预期的420亿日元,约合3.76亿美元调低至250亿日元,约合2.24亿美元,意味着比去年倒退49.6%。净销售预期将比去年增加1%至7,700亿日元,约合68.9亿美元,此前预期增2.4%至7,800亿日元,约合69.8亿美元。”
“不懂得迎合中国消费者喜好或许是资生堂产品策略方面的问题”一名化妆品行业观察人士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资生堂的科研技术是非常过硬的,这也是它能够做到亚洲龙头化妆品企业位置的根基,但近年来,中国消费者非常追捧新品类,例如BB霜、CC霜等一系列字母霜在中国市场火得一塌糊涂,很多外资品牌都有所跟进,下足了功夫讨好中国消费者。巴黎欧莱雅、碧欧泉、兰蔻、雅诗兰黛甚至是玉兰油都出了自己的CC霜。”
资生堂却太过冷静,观察其专柜,不少产品确实经典,却难以给消费者带来新鲜冲击,加之近年来化妆品消费者中迎来不少年轻新鲜血液,“更年轻的消费者相对而言更有尝试精神,不会只是固定购买口碑产品。”
强有力竞争者的出现
就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长袖善舞的韩系品牌带着一众帅哥靓女杀了进来。由于韩系文化此前就已横扫中国,韩系品牌并不用做太多本土化工作就轻易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感。
去年,爱茉莉太平洋直接在上海建厂,将产能扩大30倍,以中国为基点将产品辐射到整个东南亚市场。如此大的投资是需要底气的——根据爱茉莉太平洋中国总经理高祥钦提供的数据,近10年来,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区销售业绩年平均增长达47%。真是羡煞一众国际大牌。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同时,日本又在2014年实行税务改革,消费税从5%上涨到了8%,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国民的消费,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中,资生堂颇显无力。相比之下,中韩还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韩国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关税将直降为零。
以上种种或许让资生堂对中国市场有所动摇了。据媒体报道,由于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下滑,资生堂将市场转战东南亚,在越南将投资达20亿日元设备,扩大在东南亚的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