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赵飞:绝大多数P2P都会死掉

经济观察报赵飞 2015-04-16 10:14:45

编者按:P2P网贷行业在过去两年可谓演绎了一场“冰与火”之歌,一边是问题平台频出,一边是资本涌入热情高涨,而进入2015年,行业或将迎来监管政策的落地,那么,P2P行业是否迎来发展拐点?将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本文是从银行业人士角度来看待这一行业,我们希望它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业内人士讨论。原题《2015依旧是P2P的生死场》

春暖花开,然而在普惠金融阳光的照耀下,P2P的春天还远未到来。有机构预计2015年网贷平台数将达5000家,而一位著名P2P公司高管与笔者讨论P2P前景时,淡淡地说道,“绝大多数P2P都会死掉,不必在意……”

在种种不确定条件下,2015年不是P2P风险出清转机在即,而是依旧会在冰与火中挣扎。

畸变的舶来品

“砖家”在畅想P2P的光明前景时必引用英美两国的始祖公司ZOPA和Lending Club等公司。然而用英美市场上P2P巨头的迅猛发展来暗喻中国P2P的美好未来,是偷梁换柱了。

美国P2P行业以个贷为主,即使像Lending Club这样的P2P先驱也仍在沿用商业银行的风控技术,使用商业银行现有的风控方法和工具建立模型,以FICO数据作为重要授信参考,雇佣大量雇员核实贷款申请者的收入等信息。

英国P2P平台主要针对个人借贷、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申请的拒绝率高达90%,大部分借款人的信用级别为A或A+;平台平均违约率低于1%。

中国P2P平台与美国不同,不借助银行征信和风控技术进行授信与风控;与英国也不同,小平台忙着拉客还来不及,哪里顾得上拒绝,何况有些借款人是银行征信中的“陌生人”,更谈不上ABCD的信用等级了。中国的P2P干着比美国风险高的业务接收着比英国信用低的借款人,不仅仅为出资方和融资方提供信息撮合,还提供贷款担保、债权分拆、资金池等多种“服务”。

如此错位配置造就了中国P2P市场的迅速繁荣和致命缺陷。

刀口舔血的繁荣

2014年中国P2P平台以全年2528亿元的交易额在与美英市场交易额的对比中居首位,为2013年的2.39倍;贷款余额达1036亿元,是2013年的3.87倍。

与高速增长的交易额同样“欣欣向荣”的是2014年出现了275家问题平台,是2013年的3.6倍,几乎每6家平台就有1个出问题;12月份出现问题的平台就达到92家,超过了2013年全年的问题平台数量。在275家问题平台中,跑路的占46%,提现困难的占44%,停业的占8%,其他占2%。

跑路也好,提现困难也好,其背后的原因除了蓄意诈骗,其他的都是平台在没有监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违规自融,对贷款项目进行拆标和资金错配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或者没有进行第三方托管,使得P2P平台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擅自挪用。

如果说对冲高风险的是P2P平台的高收益,那么,近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面对小微企业5%~8%的利润率,高息无法持续。投资人的热潮是否会退去?

一名P2P公司高管告诉笔者,“大机构每天研究的数据来源太高大上了,到实地了解一下情况,在有些行业和地区,民间借贷的实际利息远比公开数据高。”

民间融资需求旺盛却得不到充分满足。在M2货币供应量突飞猛进的同时,民间投资获取高额收益的需求急剧增长。虽然预计2015年平台平均利率会下降到10%-15%,但是在投融资双方的金融需求依旧无法充分满足的背景下,P2P仍然是双方一拍即合的连接点。

尚未落地的监管之靴

监管迟迟不落地,也为P2P“嗜血”而生营造了宽松的环境。中国P2P经营模式创新花样繁多,有信息中介平台,有披着互联网外衣的小贷公司,虽然划归银监会管理,但是统一监管政策依旧难产。2014年4月,银监会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刘张君对P2P平台监管提出了“四条红线”:明确平台的中介性、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去年9月底,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提出对P2P监管的“十条思路”,包括明确平台的信息中介角色、客户资金第三方托管、平台自身不对项目做担保、落实实名制原则和加强信息披露等。

最重磅的当属近期传言,金融监管当局召开有关P2P监管细则讨论的闭门会议,其主要精神除前期明确的不得设立资金池、技术上符合一定的标准、资金约束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外,还要求3000万元的资本金,高管具有金融从业经验、拟对P2P采取杠杆限制管理等。为此,网贷之家做了一个压力测试,如果按照目前“传闻”的P2P未来监管门槛,仅有18.21%的平台通过测试。

对此监管方案,市场反应不一,有吐槽的,有叫好的,有质疑的,比如如果按照平台信息中介的监管定位,怎么还需要10倍杠杆率的要求呢?监管指挥棒是要把P2P的前程指向哪里呢?真要是按照10倍杠杆,那很多大平台要付出巨大转型成本,比如红岭创投注册资金5000万,代收金额是118个亿。就注册资本而言,去年下半年来P2P大平台、老平台纷纷开始暴露问题,注册资本并不等于实缴资本,如此监管意义不大,平台的运营能力、经营模式、风控技术、信息披露水平才是关键红线。

艰难的回归之路

从监管风声看,未来趋势是明确的,但道路却不平坦。如果不解决以下五大难题,2015仍然是P2P的生死场。

第一,如何回归信息中介。P2P回归信息中介本质是出路,但是做信息中介,需要建立在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和大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整个P2P网络征信体系缺乏一种整合和快速的分享机制,信息交叉校验的成本很高。虽然今年2月央行征信中心称,为帮助P2P网贷公司实现信贷信息共享、防范信用风险,征信中心通过下属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建成网络金融征信系统。但是接入征信系统只是成为了信息报送者和使用者,上海资信公司库能否并入银行参与的央行大库尚未可知。据央行人士说,P2P公司的信息质量很难保证,央行没有好的监控手段与能力。多数P2P公司在信用评估方面以线下作业为主,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创新的P2P借贷行业反而成为劳动密集型线下调查行业,这是一个讽刺。

第二,如何实现普惠金融定位。P2P虽然归银监会普惠金融部监管,但P2P或许解决了一小部分体量的个人和小微企业融资难,但是绝对没有解决融资贵的问题,据一家P2P企业CEO介绍,P2P目前最靠谱的运营模式还是要以高利率来覆盖高风险。披着普惠外衣的P2P目前多数有着小贷公司的实质,后者尚且有着1.5倍杠杆的限制,P2P却可以将杠杆无限放大,从事着连风险管理行家——银行都没把握做好的小微企业信贷,却没有相应的监管,这种普惠显然不可持续。在高利率下,一些因为经营不善一步步走上资金池和庞氏骗局的平台,最后看上的根本就是投资人的本金。

第三,如何低成本大量获客。都说P2P企业要加强自身风控体系建设,但是在每日都有新平台上线,每年都增长翻番的“高速”发展行业,更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获客。秉承互联网行业做流量的传统精神,很多P2P公司在尚未实现稳定盈利的时候,就先开始烧钱做流量。一家广告公司创意总监说,“他们(P2P平台)会雇佣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即搜索引擎营销)专员在搜索引擎上买关键词,做搜索优化,更新词条;找我们去做刷榜竞价排名,他们比银行高大上的品牌宣传现实多了,明确按照客户转化率付费,目前P2P行业获得一名注册用户的成本普遍超过100元。一年几百到一千万的网络营销费是中下水平。”有抽样统计显示,大部分P2P平台注册用户到投资用户的转化率在10%-20%之间。按照这一转化率计算,目前P2P行业获得一个投资用户的成本约为500-1000元。

第四,弱者如何摆脱恶性循环。对于没名气、没后台、没背书的新平台,恶性循环发生在P2P运营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平台慢慢被银行接纳做资金托管,最容易跑路的小平台依旧没有托管。3月27日,民生银行召集P2P企业,高调宣布资金托管行规,大意就是如果平台有国企背景,实缴资本5000万就可接入托管,费率好商量。

第五,如何做好优质资产开发。中小P2P平台在资产端产品开发上劣势比较明显。截至到2014年年底,投资人110万,是2013年的4.4倍;借款人42万,是2013年的2.8倍。借款人增速显著滞后于投资人和平台增长,平台会面临资产端供应的瓶颈。理想状态下,作为信息中介平台和交易撮合平台的P2P是互联网金融的经典表现形式,能体现开放、民主、去中心的互联网精神,具有互联网金融边际成本趋零特征,可以满足大众投融资者的多元投融资需求。银行背靠专业的征信系统、风控经验,以及自身庞大客户市场,在寻求加快资产流转的道路上,可以有靠谱的资产端产品,供应P2P市场,因此多家中小银行已经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P2P合作或者自营的探索。

正如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在“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的演讲所说“2015年,1500多家P2P公司将面临洗牌。”跨界容易,跨期不易,P2P且行且珍惜。

(作者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分享到6.79K
编辑: 吴桂霞标签: 资金池 FICO ZOPA 林采宜 生死场
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潍坊舰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571名中国公民撤离也门
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潍坊舰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571名中国公民撤离也门
赵薇李小璐林志颖生财有道 明星副业响当当 麦当娜《名利场》封面集锦 30年演绎多种风情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热搜榜

      中巴经济走廊

      详细>>

      Cloud China 2015

      详细>>
         
      •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联系我们

      电话:010-84883646 E-mail:wangsn@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