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6月10日电(杨箫玮)伴随着互联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动漫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继IT业之后,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
近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最火的日本“蓝胖子”哆啦A梦自六一儿童节以来打破了不少中国票房纪录。而按照当下的排片和热度,该片很有可能成为第三部在中国内地票房过5亿元的动画影片。
此次蓝胖子在中国大笔吸金、成功转型,也折射出中国动漫产业所面临的的困局,搞了那么多年,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动漫形象。而缺乏优质内容、未形成产业链始终是中国动漫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短短两周“哆啦A梦”斩获4.53亿票房
一个诞生于1969年的“蓝胖子”,在中国两周,除了斩获7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3亿元)票房外,还唤起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
这个“蓝胖子”善良、忠诚、无所不能……他就是“哆啦A梦”。随着3D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热映,“蓝胖子”收益颇佳。不仅内地票房超过其本土最终票房,晋级动画电影内地历史票房榜第三位,其他版权收益也有所增加。
在动画电影的累计票房方面,《哆啦A梦》能否打破《功夫熊猫2》6.12亿元的纪录不好说,但是它已经破了后者的单日票房纪录。5月30日,《哆啦A梦》单日8800万元的票房成绩,超过2011年《功夫熊猫2》5400万的首日票房。
其实,更引人是其打破了日本影片在中国的票房纪录,此前,该纪录是由奥特曼大电影《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保持的,累计票房为3115万元。
片方代表认为,“我们对这部影片还是充满信心的,主要是来自影片质量、中国电影消费市场以及哆啦A梦多年沉淀的品牌。”
曾经不温不火的蓝胖子如何打赢翻身仗?
“哆啦A梦”主题电影并非第一次来中国了,其主题电影曾三次引入中国市场,始终不温不火。2006年之后,曾有三部哆啦A梦的电影引入中国,因为票房的惨淡,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电影《哆啦A梦》曾经来过中国。而这一次,“蓝胖子”彻底打了个翻身仗。他是怎么做到的?
从2012年起,“哆啦A梦”版权拥有方意识到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开始了全球的品牌推广。
与此同时,哆啦A梦在中国市场定位也开始从之前以儿童为主要受众向85后以及婴幼儿延伸,合作模式为“买断自营”与“分账模式”,合作方涉及电商等多家企业。
哆啦A梦形象国内独家总代理、艾影(上海)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菊表示,这部电影的火爆与这两年哆啦A梦品牌推广积累也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除了电影本身的质量,中国火热的暑期档也是其票房丰收的重要背景。
伴随电影的热映,包括百度钱包与Uber、手机淘宝、虾米音乐、祥鹏航空等众多企业的品牌营销都搭上了哆啦A梦品牌营销或销售的便车。
中国动漫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产业亟需转型
2014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在2014年突破1000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14.84%,未来几年,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由此可见,中国动漫市场发展空间还是十分巨大的。
目前,动漫产业已经进入“内容为王”时代,也就是说,真正的动画是内容产业而不是加工业,各种动画形式都可以出精品,关键是内容。而中国国产动画片多呈现出幼稚化的特点,从创作环节开始就把大量的成人观众排斥在外。
《功夫熊猫》导演约翰·斯蒂文森曾表示,高产不一定就是动漫产业发展的高速路,绕开“从创意到财富”的产业规律,大量“短平快”作品只能降低行业的整体水平。
艾媒咨询高级分析师何树煌指出,“与美国和日本相比,目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仍有很大空间。目前,中国动漫产业优质内容极其匮乏,产品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链闭环,亟需转型。”
何树煌认为,目前中国动漫产业存在诸多问题,创意不足、IP生命周期短、基础人才配套不完善等等。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整个动漫产业并未形成循环产业链,亟待转型。许多原本不错的动漫产品在向电影、游戏、周边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对IP进行二次开发,而仅仅停留在消费IP的层面上,导致了资源无法再次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