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伦德:人们为何要“亏钱当债主”?

作者:约翰•普伦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8-12 10:11:39

普伦德:人们为何要“亏钱当债主”?

中国日报网8月12日电(信莲) 眼下投资者正蜂拥抢购收益率为负值的主权债券,这是自巴比伦时代以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的现象。人们为何要付钱让某些欧洲国家借走自己的钱?英国《金融时报》 约翰•普伦德分析了背后的原因。原文如下:

随着发达国家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期接近终结,一个矛盾需要得到解释。纵观这次不寻常的货币实验,上市公司的管理者眼里似乎到处都是风险,尽管随手可得史上最低的借款成本,他们却不愿投资于固定资产。相比之下,金融机构却像不要命似的不断推高市场。

实体经济死气沉沉不愿冒险,而金融市场激进冒险,这种反差促使经合组织(OECD)秘书长安赫尔 古里亚(Angel Gurría)评论称,这两种观点必然有一种将被证明是错误的。

鉴于美联储(Fed)正准备提高利率,我们或许很快就能得知哪种判断存在危险的缺陷。

不管是明智还是疯狂,金融机构的行为至少是可以理解的。危机后央行的债券购买计划正是为了激励投资者承担更多风险。这进一步推动了在金融危机前已经出现的实际利率长期下滑,反映了亚洲储蓄过剩、西方投资不足以及人口结构趋势不利等多种力量。结果是人们已有很多讨论的对收益的追逐。

所谓的安全资产的缺乏,加大了收益率的下行压力。于是,投资者蜂拥进入收益率微不足道甚至为负值的主权债券——实际上是在追逐无收益。即使在最近收益率有所回升之后,投资者依然要付钱让某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借走自己的钱。

英国央行(BoE)首席经济学家安德鲁•霍尔丹(Andrew Haldane)在6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自巴比伦时代以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负收益率先例。在多种可能的解释中,霍尔丹特别强调了“恐惧风险”(dread risk)现象,这是心理学家用来描述灾难性事件后放大的恐惧和不安全感的术语。

这无疑为2008年后私营部门的储蓄行为提供了一个可信的解释。2008年,美国家庭和企业的总财务赤字(收入扣除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4%,在英国为1.5%,而欧元区私营部门运行着占GDP 2.4%的财务盈余。也就是说,私营部门既没有大举储蓄,也没有大举花掉储蓄。

到2010年,美国私营部门转为大幅财务盈余,达到GDP的7.2%,英国和欧元区分别为8.2%和5.8%。人们当真养成了节俭习惯。

然而恐惧风险的解释力有限。为什么5000年一遇的事件会发生在当下,而不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那时的产出和就业损失比现在严重得多。

还要注意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在风险认知上的反差是一种假象。企业家自身的回购和收购助推着金融市场上的冒险倾向。

在最近一期《商业和金融展望》(Business and Finance Outlook)中,经合组织的经济学家们认为,风险认知不同的部分原因在于激励机制有缺陷。他们无疑是正确的。回购增长源于股权激励和绩效薪酬机制。最流行的业绩指标(每股盈利和股东总回报)可以受到企业管理层的操纵。难怪美国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为了达到短期盈利目标,经常放弃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

位于巴塞尔(Basel)的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另一个见解。在他们看来,受恐惧风险(尽管他们没有使用这个词)影响最严重的是央行官员。巴塞尔的这些经济学家认为,低利率会进一步催生低利率,因为它们会引起泡沫,而泡沫破裂后央行会出手纾困。他们的担忧是,我们有可能陷入金融失衡和崩盘的循环。和英国央行的霍尔丹不同,他们希望货币政策尽早回归“正常化”。

不过,这将是痛苦的。即使是朝着长期利率常态的方向迈出有分寸的一步,也可能对偿付能力构成威胁,尤其是对那些资产负债表上积压大量主权债务的银行。对无收益的追逐让安全资产不安全,而低得不能再低的政策利率又限制了央行官员管理危机的手段。因此,要从这场5000年一遇的反常事态脱身,需要魔术大师霍迪尼(Houdini)那样的高超技巧。

译者/许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