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基础

作者:廖政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09-26 05:54:27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3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在讲话中高度评价工商界长期以来为推动两国经贸合作、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参加座谈会的中美知名企业家及高官代表普遍认为,习主席的讲话对深化中美经贸合作有重要意义,坦诚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基础。

  美中都有责任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习近平主席说,中美经贸合作本质是互利双赢的。美国企业在华活动和中美企业合作,为中国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企业也收获了丰厚利润和回报,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深化中美经贸合作,对两国发展和世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美中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而经贸合作是这一关系的基石。”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认为,习主席此访充分显示出美中双方对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视。

  保尔森表示,由中国贸促会和保尔森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本次企业家座谈会是美中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事件。“两国企业家可以坐下来交流成果和经验,有助于美国企业了解有关中国市场的新标准和新规定,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都有责任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两国通过解决分歧,找到共同利益的基础并进行合作非常重要。保尔森日前还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自冷战结束后,美中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即成为两国关系的核心,而世界经济的有效管理,亦有赖中国与美国的共同协作。

  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看来,中国巨大内需市场的开发和高科技与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期待。作为当天中方企业家代表之一发言的马云认为,“两国企业家积极交流和真诚坦诚沟通非常必要,我们希望这样的交流机制得以常态化、固定化”。马云说,中美企业家既是中美友好合作的受益者,也是积极建设者和推动者。“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企业家要成为沟通的重要桥梁,建立互信、达成市场共识”。

  另一位发言的中方代表、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会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次非常好的企业家交流活动,让中美企业家们可以通过互动,找到未来市场发展的机会。当然,双方也直面所有的问题,讨论非常深入。更重要的是,“双方企业家能够将彼此的关切、所面临的挑战一一分享,并且能够让包括习主席在内的中美领导高层得到第一手的信息。”

  杨元庆说,作为一家源自中国的跨国企业,联想开启国际化进程比较早,也是实施大型跨国并购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并购容易整合难,通过成功消化并购对象,联想从一家年营业额30亿美元的中国公司成长为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年营业额463亿美元的全球化公司。过去10年,联想在美国累计投资70亿美元,如今销售收入也达到每年70亿美元,目前联想在美国拥有5000名员工。

  “美国是成熟市场,中国是新兴市场。我们在这两个市场累计的经验可以更好地利用到其他市场上去。”杨元庆说,“中美两国是世界最大的两个消费市场,双方企业在彼此市场发展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仅机会巨大,而且对两国经济都有积极影响。”

  “只有合作,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习近平主席在当天的讲话中还强调,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中美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两国经贸合作空间更大,机遇更多。

  习主席的观点引起星巴克公司全球企业传播副总裁詹姆斯·欧尔森的强烈共鸣。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毋庸置疑是星巴克增长最快速的市场之一。过去17年,星巴克在中国有了长足发展,受到广大中国顾客的喜爱。“眼下在中国,我们共开设了1800家星巴克咖啡,每天服务于上百万顾客”,美中经贸合作蕴藏着巨大机遇。

  欧尔森说:“坦诚合作是我们互利共赢的基础,只有合作,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共同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及大众之间的多赢局面。”

  作为中方参加此次企业家座谈会唯一的农业和食品企业,伊利集团也是中美农业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受益者和领头羊。伊利集团总裁潘刚对本报记者表示,中美农业合作不仅具有重要性、互补性,而且拥有广阔性。中美两国领导人曾确定了8个农业重点合作领域,也确立了优势互补等主要合作原则,充分体现了领导人对农业的特殊重视。

  潘刚提及,伊利正在集聚全球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的智慧资源,主导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项目。“有效地促进中国市场需求和全球优质资源对接是深化中美农业合作的关键。美国企业在管理、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经验能够帮助企业迅速站上‘巨人的肩膀’,而中国企业对本土需求的洞察,则保证我们能够始终向着最具增长力的方向发展。”

  谈到美中经贸未来时,保尔森指出,美中双边贸易额已接近6000亿美元,相互投资也在增长,这是美中关系的基础。美中之间的贸易、投资为双方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繁荣。

  (本报驻美国记者 廖政军 本报美国西雅图9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