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特别致辞中强调,中国经济目前正可谓形有波动,势仍向好。所谓形有波动,是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实现制造业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升级发展,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是一个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其间经济增长难免有波动起伏。所谓势仍向好,是指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处在深入推进阶段,蕴含着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中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内在韧性,发展势头稳中向好。
《资治通鉴》中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决定胜负策略的方法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趋势,二是相机抉择,三是心态意志。简言之,要成大事者,必须要认清发展趋势,采取灵活措施,心志坚定不移。
结合目下我国现实,所谓认清发展趋势,就是要认清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当前世界经济前景复杂多变,我们在继续保持扩大开放的同时,也要认清开放红利在全球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边际收益递减的现实。尤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前景不容乐观所带来的贸易摩擦之增多、国内经济政策外部性之增强,会对中国商品出口以及资本走出去产生相当的阻力。
在此状况之下,必须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立足点依托于国内。对外开放要一如既往,对内深化改革更要砥砺前行。事实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及区域差异所产生的发展压差,如水之就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会引致资本、劳动、技术等自然地符合市场需求地合理转移。这样一个过程,至少会持续一二十年的时间,仍会是一个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大陆内部,会自然形成一个雁阵模式,东部沿海地区在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自身成熟的产业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带动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之所以说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就在于中国地域幅员辽阔且产业类型多样,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业不兴那业兴。中国经济的支撑并非独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韧性。
认清了发展的大势,就有了信心和底气。但在处理经济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为稳妥的且具灵活性的政策工具。这种工具的使用,必须让市场主体感受到资源的可得性更加便利和公平。比如货币政策的使用,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不仅要讲究精准性,更要讲究公平性。不能让大部分资金流向对资金成本不敏感的具有垄断性的生产主体,造成资金的沉淀和无效使用。当然,这不仅取决于发放资金的金融企业是否多元化,同时也取决于是否有适当的比如政府贴息之类的政策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的帮助。再比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亟需加快推进,以增强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有,在经济预期较为悲观的时候,对处于生产链低端的中小企业采取直接减税或税收减缓征收的措施,当更是及时之雨。
需要指出的是,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各种措施中,我们仍有依赖于大项目甚至超大项目的思维惯性和行为习惯,对于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政策工具和支持措施有时不大看得上,只是急于通过一些大工程的实施迅速提振经济。殊不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增长之病痛,尚需慢慢调理,是急不得的。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大背景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一剂调理稳定经济“脉象”的好药。
最后还要强调信心的重要性。我们总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当下,更凸显其真理性。此处的关键在于,要通过切实的措施和效果让市场真正感受到政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毅力和决心。政府要有壮士断腕之勇气,将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彻底推进,将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生产要素领域改革彻底推进,将从严治党依法反腐进行到底;破除与民争利的思想,打破行政垄断,为市场松绑,激活市场潜力。果如此,中国经济前景可期,中国未来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