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活力依旧,转型升级推动进出口新均衡

作者:许维鸿 来源:光明网
2015-10-25 16:37:44

【光明理论 第三季度经济数据系列解读三】

作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许维鸿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尽管多个宏观指标同比减速,但我国经济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首先要指出的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放缓,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后必然的结果。中央应预防地方政府盲目举债、通过单纯的政府消费拉高宏观经济数据。过去一年多来,各级地方政府正在财政预算领域进行现代化治理改革,趋势是好的;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采用PPP(政府和企业共同经营)的形式推进,官员懒政、惰政的现象也有好转,我们切不可因为经济数据的短期调整,而因噎废食地回到低效率增长的老路上。毕竟,以消费和第三产业的增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活力依旧,不会硬着陆!

更值得注意的是外贸领域。中国经济腾飞,是中华民族勤劳品质和全球化市场的有效结合,中国经济一直是外向型发展的全球典范。但是,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劳动力价格的国际比较优势已经消失。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大背景也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已经从过去三十年的“投资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居民消费升级,使得商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经济转型升级也无法扭转这种趋势,反倒会加速新均衡的形成。

我们的近邻日韩也是外向型经济,也经历过类似的外贸结构转型,期间其汇率波动更是惊心动魄。考虑近期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加剧的情形,中国外贸进出口新均衡,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是巨大的挑战。换言之,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国内制造业升级、“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等举措,加大人民币的生产力“含金量”,汇率贬值和资本外溢风险无疑会威胁中国经济的稳定。

回顾历史,中国的战略性改革,很多都是形势倒逼出来的!展望“十三五”,两大政策导向将稳定外贸预期:一方面,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代金融,“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将引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依托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着眼于沿线国家的跨境产能合作,扩大“互联互通”的中国经济半径。

因此,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战略并没有发生改变,特别是对于沿海沿边的各个省域经济,巧用金融杠杆、积极拓展跨境产能合作是大势所趋。以沿边金融改革先行省份,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广西为例,9月中旬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异常火爆,人民币由于其长久以来在东南亚的“高信誉”,早就成为东盟各国实际上的“硬通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更是创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未来充分利用这种发展契机,广西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要扭转惯性思维,传统的“血汗工厂换外汇”的模式不可持续,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劳动者实际收入提高、中国消费者全球大采购。中国-东盟博览会、西部大开发和沿边金融试验区诸多优惠政策,给了地方政府摒弃以往“圈地、给优惠政策、搞房地产”的工业开发区盈利模式,搭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通过引入诸如海湾石油美元等国际资本,引入以军工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优势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制造业升级,在中国-东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如果真能如此,东盟各国丰富的矿产、农业资源和便宜劳动力,就不再是广西外贸企业的威胁,而是竞争优势了。

广西的例子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具有代表意义,人民币国际化只是为中国跨国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工具,实体经济的产能合作,必须形成多层次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参照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建设模式,积极创立定位明确的区域性跨境开发性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国际化股东结构、巧用金融杠杆,为省内产业升级、跨境产能合作源源不断地提供金融支持。

【光明理论 第三季度经济数据系列解读一】透过6.9%寻找发展机会

【光明理论 第三季度经济数据系列解读二】稳投资助力经济趋稳趋优新常态

中国经济活力依旧,转型升级推动进出口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