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上市公司应围绕十三五规划作大文章

2015-11-05 09:46:47

整体的发展来源一个一个个体,个人和企业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力量,此次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审议的国民经济问题,也必然将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发展进行热议,如果能够研究制定出对企业、对劳动者有利的政策,就可以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每一家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而言,更应该制定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以顺应时代、努力实现发展目标以实现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中国GDP跌破7%的背景下,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增速不会继续下行必然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点,“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也是此次会议之后未来五年发展的热点——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机制体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放。这十个任务目标也将成为未来五年我国政府发展的重中之重,将会得到政府扶持,也会得到民间资本以及境外市场的关注,这都将帮助相关行业的企业以及劳动者享受到更多的“福利”。

之所以能够成为“福利”,是因为“五年规划”是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进行规划,明确国家战略意图,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开始至今,每一个规划和计划都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部署。现在,我们将迎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结合经济新常态的背景,这一个五年规划具备的意义将超越以往。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间点是2021年。另一方面,2015年7月20日政治局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的结束阶段是2020年。两个几乎重合的时间点,意味着“十三五”规划必须围绕实现经济翻番展开。

经济要翻番,意味着发展还是首位、增速依旧必要。我们可从“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可以发现保持经济增长排在首要位置,但如今的经济增长不会再像大跃进那样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也不会单纯的追求“快”,在大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必然将以“稳”为重。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已经成为五年规划的主旋律,这个词也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方向标。从我国现行经济情况来看,正处于“稳增长、调结构”的进程中。改革、发展都不是儿戏,大量的落后产能依然会在我们面前,这要求我们不能武断的一刀切,调结构的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人们想象,一旦一招出错就可能满盘皆输。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5月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重要论述,他表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在新常态的格局下,经济的发展同样是求稳而不是求变,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排在“十三五”规划的第二位,落实到发展个体就需要企业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而不是转换经营方式。近两年来,数不清的上市公司做着让人们看不懂的事情,如花费上亿元购买紫砂壶的公司、如并购收购P2P的公司、如拿钱炒股的公司,这些公司自称做着“顺应时代发展”的事情,却背离了公司的主营业务甚至不看不起赚钱慢的实体业务。

多次降息意味着无风险收益已经越来越低,股市的震荡告诉投资者不要以为股市就是取款机,释放资金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去拯救股市、楼市或其它投资市场,而是为了振作各种企业,降低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创业企业的融资成本,希望培育出类似于华为、联想、腾讯、乐视等这类由小微逐渐发展成为行业巨头的企业。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十三五”规划正式出炉后,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追捕规划中的热点,不是去跨界参与各种概念的炒作,这不仅是对政策的误解,还是对公司中长期战略投资者、公司员工等不负责的行为。

实际上,上市公司要做到不是等到“十三五”规划出炉才开始研究发展战略,而是应对公司的现在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如某些生产环节中是否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是否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是否存在人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产业是否需要升级等问题。待“十三五”规划正式出台后,根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方向,结合公司实际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造、结构升级。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是“十三五”排在第三和第四的目标,实现这两点需要有前提。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表示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同自己相适合,以利于自己的发展,而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不能长期存在下去。

同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对于企业以及政府而言不能过于着急,在我们并不清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是否符合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居民消费习惯的情况下,在没有得到缜密的分析结论之前,贸然的升级和转型很可能适得其反。此外,由于大部分技术的不可复制性,适用于贸易型的产业调整方式不一定适用于加工型的产业,海外一些成功的创新模式也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企业。

简要而言,上市企业需要在热点横行的时代中把握好自己,如果市场还继续出现七年前的“涉足房产潮”、近两年的“涉足网贷平台潮”,这些企业未来或将被市场逐渐边缘化。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对主营业务稳扎稳打、不被各种潮流热点所影响的企业都取得了可观的业绩,还有不少公司获得了国家以及国际上的嘉奖,他们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相信在国家经济发展稳健、资本市场成熟的未来,以实体经济为中心的企业,将成为投资者们最中意的选择。

作者简介:宋清辉,著名经济学家,清晖智库创始人。法治周末、证券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在新华网、信报月刊等海内外多家媒体开设有专栏,2015年曾获得证券时报社“最具影响力财经观察员奖”。此外担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社会质量监督员、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首位副主席、中信金融家论坛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体制与金融市场,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现居深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