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中国政府是一带一路战略坚强后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11-30 18:21:00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一带一路”被三次提及,一是通过一带一路建立经济带;二是通过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三是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一个概念写入五年规划,可见得到了政府高度的重视,自“一带一路”2014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后,也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一带一路”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至少我们在这一年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一带一路”取得重大突破。

虽然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中国企业已经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但这些企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能够实现共同成长的供应链。尽管我们都知道“一带一路”市场广阔,但这并不意味广阔的市场马上就能为人所用,就好比我们知道数千米的深海下有些丰富的矿产资源,而我们当前的技术能力限制了我们的开发。

尽管说“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长期性,经济效益不会立刻释放,直接参与“一带一路”的企业将直接受益,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局势的紧张、战争的不可抗拒性、社会的不稳定是阻碍其经济发展,外部投资的一大难题,任何政体暂时都难以克服这一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想凭借自身力量在异乡单打独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不稳定性是“一带一路”战略中最大的风险,这种不稳定来自地缘政治、宗教信仰、文化差异、民族习惯、法律不同等一系列因素。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F16战机击落一架苏-24轰炸机,虽然此事从表面上来看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但这可能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从地理版图来看,土耳其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是“一带一路”环节中不可缺少的连接点,如果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冲突扩大,必将导致土耳其以及周边地区的局面恶化,这无疑将影响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土耳其举办的G20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见证双方签署共推“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由此可见一斑。

但在这种战乱的背景下,即便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意义再大,我相信任何企业都会将员工的生命放在首位,这也是企业的责任。

我国政府是保证“一带一路”正常建设、发展的最关键力量和坚强后盾。在我国经济增速数十年位居全球第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教文卫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军事力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不得不向中国“示好”。在当前世界尤其是中东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国家实力的提升产生的威慑力量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更有勇气、有底气、有力气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

对中国企业而言,发现机遇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到风险,但也不要因为恐惧风险就对“一带一路”沿线局势的不稳定、不确定性而退缩。国内此前的“走出去”战略主要是劳务输出,而“一带一路”的战略是混合型投资,即除了劳动力之外,还有有型以及无形的生产材料,投资难度无疑将会加大。由于国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法律体系不同,投资过程中会必然不可少发生一些冲突。

这要求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需要了解所在投资国家的政治理念以避免冲突;了解对方的法律制度以避免各种政治上的相关风险;了解对方的融资模式以避免未来的股权纠纷以及了解对方的贸易保护模式以防中国企业“哑巴吃黄连”。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周期非常长,因此投资回报在中短期可能不会太明显,而且还可能面临投资无法回收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对项目的认知,因为由于不同国别认知能力不同、消费意识不一样、投资风格有差异,项目建成之后的是否具备盈利能力还有待考量;另一方面,对方在项目建成之后会否背信弃义,导致企业颗粒无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企业也需要有应急预案策略;还有一方面,就是政局不稳、战乱发生之时,资金、物力该如何处置回收同样是一大问题。

上述充分说明,中国企业在步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有必要寻找合适的保险企业进行合作,尽可能降低各种不可抗因素导致的损失。

作者简介:宋清辉,著名经济学家、清晖智库创始人,法治周末、证券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在新华网、信报月刊等海内外多家媒体开设有专栏,2015年曾获得证券时报社“最具影响力财经观察员奖”。此外担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社会质量监督员、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首位副主席、中信金融家论坛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体制与金融市场,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现居深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