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2月4—5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领导人峰会在南非举行,这是论坛峰会首次在非洲大陆举办。此前,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于10月底召开并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要实现结构性转型。非洲国家也于2015年年初召开第24届非盟首脑会议,通过非洲“2063年发展规划”,承诺实现经济发展多元化和工业化。显然,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中非面临广阔的合作空间。经济合作将成为助推实现以民族复兴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和非洲梦的重要基础。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之际,人民网与《当代世界》合作,特别邀请国内非洲问题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中非关系进行解读,以供读者参考。
第二届中非峰会于2015年12月4—5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此次峰会是在中国经济呈现结构调整“新常态”以及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中非产能合作”成为中非领导人在峰会上的热议话题之一。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在经过了过去持续30多年高速发展的长周期后,如今进入了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消化富余产能为主要目标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阶段。相比过去高速增长对原材料的强劲需求,虽然中国现今对原材料以及油气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有所下降,但凭借长期以来在工业化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成熟适用的技术和性价比很高的装备,以及傲居世界第一的充裕外汇储备,中国经济在对内调整结构的同时,对外经济合作也在从以往的“商品输出时代”向更为高级版的“资本输出时代”转型升级。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势头强劲,对外投资总量2014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从贸易大国向投资大国转型有利于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的结构调整,中非经济合作也有望从以往的原材料与工业制成品间的贸易互补关系升级为制造业和新能源、新环保产品开发、海洋经济开发等产业结构互补互助型的经济合作关系。
中非产能合作符合中非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具备发展的强大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到了工业化中后期,产生了大量产能富余,而大多数非洲国家则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对钢铁、水泥等产品需求旺盛,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因此渴望引进这些产能,加快工业化步伐。非洲有丰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中国则拥有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经验。中非产能合作历史性对接的条件已经成熟。
另外,中非产能合作还具备来自政府及企业的强大意愿和动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及总理李克强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访问非洲,提出了推动非洲建设“三网一化”(即助力非洲的铁路网、公路网和区域航空网络等“三大网”及非洲工业化建设)的发展目标。非洲国家也热情期望在中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加强与中国的产业合作,在承接中国的优质与富余产能的过程中推动非洲的工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如非盟峰会在2015年通过的“2063年发展规划”及其第一个十年规划中就将加速非洲工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列为首要目标。因此,引领未来中非合作的旗舰项目将更多是跨国、跨地区的非洲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带动非洲制造业发展的工业化项目。另外,将与以往主要由中国大型国企投资于非洲的能源矿业领域并承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有益补充的是,未来中非产能合作的大军中将出现更多中国私营企业的身影。特别是中国私营企业在轻工业领域的丰富生产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将使其成为中国轻工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
如在坦桑尼亚,该国作为第一批加入中国国际产能合作进程的非洲国家,已于2015年4月28日由中国国家发改委与坦总理府草签了关于产能合作的框架协议。坦正在制定的五年规划的核心也是工业化,以便与中国的产能合作相对接。从2009年起,坦桑尼亚开始启动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希望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达到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水平的目的。目前已有来自中国的12家企业入住其出口加工区。中国民营企业“河北壮大玻璃公司”,在坦桑尼亚多多马市建设了年产60万重量箱玻璃项目,预计2015年将投产。
最后,中非产能合作还可助推非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如由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三个非洲次地区经济组织合作而成的非洲最大自由贸易区宣布于2015年5月顺利启动,而自贸区建立的第一阶段就将高度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市场一体化等三个领域,而这三个领域都与中非关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蓝图(如“三大网建设”和“产业对接”等)高度契合。2015年年初,中国还与非盟签署了中非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将在非洲“2063年愿景”战略框架内,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铁路?公路?区域航空及工业化领域的合作,促进非洲国家一体化进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